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539|回复: 0

与语词鏖战——《西方法学思想简史》译后记

[复制链接]
烈火 发表于 2009-2-3 19: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了最后一遍校对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以为很好的一句话原来是翻译错了,它来自作者约翰·柯利(John Kelly)的朋友罗南·基恩(Ronan Keane)为《西方法学思想简史》这本书所写作的序言,它隐藏了那么久,悄悄地躲过了校对者和我的视线。我把这句话译为,“他以自身无与伦比的天赋向我们展示了以下这些伟大人物之间的智识斗争,柏拉图与孟德斯鸠,阿奎那与伏尔泰,洛克与边沁,我们也将在阅读的旅程中不断发现这一著作是怎样的一本与语词鏖战的书”,而其实应当是“我们也将在阅读的旅程中发现,柯利在不断提醒我们这一切在何种程度上不过是语词之间的鏖战。”  
      
         
    那一刹那,我真的觉得失落莫名。——它真的是错的吗?  
      
         
    基恩的序言以深情的笔触为读者描述了作者柯利。序言的一开头是这样的:  
      
         
    “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样的语词给予那已然为洛克所吟咏的、自然权利之纯净圣歌以复调的魅力。  
      
         
    确切无疑:只有约翰·柯利能够才思敏捷地写出这样的语句,它优美而叩人心扉,它充满智慧而注重词语的精致。柯利对英语(以及其他)语言葆有一种永生的热爱;或许,他会与奥登有共鸣:  
      
         
    时间无情  
      
         
    于勇士、常人皆然  
      
         
    它的面目漠然  
      
         
    欲成为优雅之士  
      
         
    惟有崇拜语言并获得救赎  
      
         
    人因之而得以生存  
      
         
    这样的语句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意识到,在“换言之”的过程中遭遇的将是怎样的一位作者,自己将经历的阅读旅程将必定不会是枯燥的。从序言开始,我开始渐渐地认识了柯利。他生前是都柏林大学法学院的法理学和罗马法教授,以及牛津大学三一学院的研究员。他是爱尔兰议会成员,担任过爱尔兰的司法和工商部长,著有数本探讨罗马法和爱尔兰宪法的著作。从这简短的介绍中,我们无疑会感觉到一种张力,正如基恩所说,对学术的钟爱与从事实务的诱惑之冲突也在柯利就读牛津大学时期便开始浮现,并伴随了他一生。  
      
         
    在学者和政治家之外,柯利还是数本小说的作者,追忆一个爱尔兰人在海德堡所度过的似水华年。但作为《西方法学思想简史》这本书的作者,柯利首先是一位教师。在前言中,他明白地说,写作本书的想法来自于在都柏林的教学经历。相对实务的法律课程而言,开设法理学或法学理论的课程的教师们在选择材料和讲授方法上有相当可观的自由。这一主题缺乏恒定传统内容,对这一点可从为这一领域写作教材的人所采用的迥然不同的计划中看出来。(这一点与我们的切身体验何其相似!)  
      
         
    而他深信不疑的是,一个学生欲成为有教养之士和一名国家公民,一种对于历史、根、世界之成长模式以及主导这一进程的观念的理解于他而言是重要的;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学习法律的学生,他所在的学科正日益专业化,日益为现代的以制定法为基础的机制所控制,这种机制的运行借助于一种只需学习一次的技术。因此,教授给他们的法理学应给予他们将从事一生的职业一种人文基础。  
      
         
    柯利以自己典型的讽刺语气说,与之乖违的是,如今所传授给学生们的法理学是一种智识与道德的运动,气喘吁吁地追随着二十世纪中期的分析语言学以及晚期的政治研究的些许影踪。  
      
         
    为此,作者满怀责任感地说,他要告诉他的学生们,“我们为何来到了此处?”,“在法理学的名义下正在进行着什么?”但柯利深深地懂得,要在一本30万言的小书中对希腊乃至当下的法理学作一番梳理是怎样艰巨的任务。作者相信在过去和未来,法学都不是自给自足的学科,而只有在时代的“上下文”中,才能描绘法学发展的轨迹,因此,在体系安排上,作者将历史切分为十个阶段,并依罗素的方式,在每一章的开始介绍当时的一般背景,然后开始对作者心目中的“永恒问题”的描述:国家(城邦)的基础、统治者权威及法律义务的渊源、习惯和立法的关系、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念、法治、衡平的观念、正义的实质、平等价值引伸出的问题、自然法、财产的地位、刑法的正当目的及范围、万民法的理论等等。  
      
         
    读者不难从上述线索推断出,这本书是一本中规中矩的教科书。封底的简短评论说,“这本与众不同的著作勾勒了从前罗马时期到二十世纪的法学理论发展。它旨在将法学理论的演化和同时发生的政治学说和政治史联系起来,于是向读者描述了同时代的政治、宗教和相关经济事件。”牛津大学出版社如是介绍:适用读者群为选修法理学的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大学本科或专科学生,以及学习国家学说和历史的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它的目的在于,在西方文明中的法学理论重要主题的历史演进方面,为学习法律和政治学的学生提供一个可把握的限度。  
      
         
    然而,作为中文本的译者,如果要我描述这本书的最深刻印象,我会说,这是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学者和政治家在晚年静心写作的书,这是一本远离繁华和喧嚣的书。当我在阅读的旅程中,在电脑前敲出译文的时候,每每因了语言的优美和简约,以及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智慧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他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这样一个时期,“于是,历史走到了这样一个时期,古代雅典文明的正午阳光,罗马共和国的依稀晨曦以及爱尔兰为时短暂的暗夜(唯一打破这这暗夜的是费尔·伯格(Fir Bulg)和图尔萨·德·达南(Tuaha Dé Danann)的英雄传说)同时呈现在历史的天空下。”(第一章:希腊)  
      
         
    他在叙述罗马在文化上对罗马的承继时说,希腊在政治上陷于罗马的支配之时,希腊对罗马精神上的反征服也开始了,以至后世的贺拉斯给出了如下发人深省的断语“被征服的希腊征服了她野蛮的征服者(Graecia capta ferum victorem cepit)”。(第二章:罗马)  
      
         
    他在记述统治者权利渊源的上升论时说,即便如此,上升论依然是英、法、美三国宪政改革的脉搏;它的久远的起源,据说是在“我们的日耳曼祖先”一度居住的丛林之中,至今,它仍然给大西洋两岸的盎格鲁-撒克逊作者的理论提供令人愉悦的触动。(第三章:中世纪早期)  
      
         
    在介绍作为一般历史背景的一战爆发的因素时,他在简短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悲悯情怀予人深深感动,“这些因素看来也构成欧洲氛围中的宿命论意识,——好日子就要结束了,而风暴之后将是漫长的夏季;这一意识中甚至还有不耐烦的因素,人们对雷声和闪电已迫不及待,希望而后将迎来清新的空气;但那些促成战争因一个相对微小的事件而爆发的士兵和国会议员们,又有几个人会想得到战争会持续这么久,带来这么严重的劫难呢?”  
      
         
    在介绍提出“社会工程”学说的美国著名法律社会学家庞德法学家的法学思想之后,有感于庞德社会利益的区分兼顾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作者不凡俏皮地说,“显然,社会工程师本人既是顾家的男人,又是社会的顶梁柱”。(第九章:二十世纪前期)呵呵!  
      
         
    作者如是评论二十世纪的温和抵抗运动,——这一反抗的颠峰时期或许在1960年代后期和1970年代早期,表现为没有清晰目标的欧洲及美国的学生动乱浪潮,以及反对越战的抗议。记录、扩大,并或许进一步助长所有运动的是媒体,——媒体凭借廉价而普及的电视报道而更为迅速和有影响,它带来了即刻性的评论和争论:媒体从业人员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报道戏剧性的事件,他们往往略带左倾同情地来报道那些异议现象,这看来是他们的职业偏好。(第十章:二十世纪后期)  
      
         
    ……  
      
         
    当遭遇这些语句时,我总是想起基恩缅怀老友的那一段深情的话——  
      
         
    至少,我们还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想见他的音容笑貌。但是,什么、什么也不能为我们带回那藏于镜片之后的神采奕奕而淘气的目光,那趣味盎然并一直关注生命本身的离奇和荒诞的谈话。他是那种少有的、一到来就使满室生辉的人物。但就在一年前,他近乎残酷地、如此突然地离别了他的家人和朋友,我们这些爱着他的人只能如是安慰自己:若我们不曾认识他,我们的生命该有多么贫乏。  
      
         
      
      
         
    终于,我明白了,也许最初就“与语词鏖战”而生发的遗憾或许不是对与错的问题,我久久难以释怀的遗憾正在于自己确信这句话恰切地形容了作者的风格吧。而唯有如柯利这样“活了一辈子”,而同时对英语语言保持了永生的热爱和 “一直关注生命本身的离奇和荒诞”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的语言吧。  
      
         
    笑红  
      
         
    2001年5月22日凌晨于朗润园                    
                                               
                                            
                                              【注释】
      法律出版社
                                               
                                            
                                              【出处】
  法律出版社
                                               
                                               
                                                  【写作年份】2002
                                               
                                               
                                                  【学科类别】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5-15 18:21 , Processed in 0.0814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