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592|回复: 0

维护新型网络权益

[复制链接]
cgcwtr 发表于 2009-2-4 09: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型网络权益与立法保护  
    易志斌  
    (引用者敬请留意:该文已发表于2002年第5期)  
    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对我国互联网络应用发展状况的调查数字可以清楚看出,互联网络及其相关事物已经构筑了我国新的社会生活内容。网络所带来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许多由网络所产生的新型权益需要法律的确认与调整,否则就无法保持网络经济与网络生活的健康稳定。但我国目前在调整新型网络权益或新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却存在难以实施有效保护的境况。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反映现时社会要求的前瞻性立法来加强对网络空间新型权益的法律保护,是网络法律理论与实务界所必须重视的重要议题。  
    一、        网络空间本身产生大量新型权益与调整需求  
    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反映,网络环境中同样面临着对于传统民事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本身也已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大量新型民事权益,其中既包括人身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利。例如持有人对于域名与通用网址所享有的相关权利;占有人对于其主页空间或邮箱空间的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权利;上网用户对其合法网名的禁止侮辱与诽谤权等等。这些新型权益往往无法准确归属于某个传统民事权利种类。而其中很多新型权益对于网络秩序的稳定至关重要。如互联网连线服务商、内容提供服务商、综合性网站等网络机构要在网络上建立任何服务,必须以先注册域名获得相应的服务器空间为前提;而注册通用网址又能将现实的商标、组织名称与域名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对域名权与通用网址权的法律保护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又例如网站所有者对于其服务器范围内的网络空间有权使用甚至转让,邮箱所有者对其邮箱空间有权禁止非授权进入与破坏,而这些所有者对其网络空间的排除妨碍、禁止非授权访问等权利则是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的关键所在。对于因网络空间而产生的许多重要性的新型权益,由于不可避免会发生权益争议或侵权现象,影响网络生活的稳定有序,因此就在大量网络主体之间形成了亟待法律对这些新型权益加以调整与保护的社会要求。而且随着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与互联网络应用状况的进一步快速增长,这种社会要求将不可避免形成强烈的立法需求。  
    二、        网络基本法律的匮乏与法律调整上的“传统”主义形成我国对网络权益难以有效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关网络立法中,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针对网络犯罪问题而于2001年出台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之外,其余均属于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立法,尚未出台具有更高法律效力的专门针对网络问题的基本法律,包括社会呼声非常强烈的《电子商务法》。基础性法律的匮乏,使得大量由网络空间本身所产生的新型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承认与保障。由于我国是实行“权利法定主义”的国家,法律仅保护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民事权益种类。因此在对新型网络权益的调整过程中,适用法律的困难非常突出。  
    法律适用上的困难直接导致我国对网络新型权益调整中的一种传统化倾向,即我国目前对各种新型网络权益争议的救济手段均倾向于将其转化为对商标权等传统民事权利的保护,而不承认与保障域名权、通用网址权、网络空间权等网络空间本身所应具有的各种权益。如当事人就域名争议寻求司法救济时,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6月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就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域名纠纷案件的前提之一是“原告请求保护的民事权益合法有效”。这种“合法有效”的民事权益显然没有包括尚未经法律确认的网络新型权益而仅指商标权、企业名称权等传统权利。CNNIC为解决域名及通用网址争议也设计了一套通过域名争议解决机构进行裁决的解决程序。但CNNIC出台的《中文域名争议解决办法(试行)》第二条规定适用该解决程序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仅受理以商标权人为投诉人,域名持有人为被投诉人的争议。实质上就说明了该解决机制目的仅在于保护商标权而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域名权。又例如在一起网络侵权案件中,2001年7月南京某法院判处被告俞某因在互联网上肆意侮辱网友的网名构成侵权,但法院并非认为纯粹针对网名的侮辱也构成侵权,其判决理由是双方在现实生活中已相互认识并了解对方的网名,因此在此情况下双方之间的网上交流已成为“知道对方真实姓名之间的交流”,具有现实性因而被告行为构成对原告的名誉侵权。该案实质上体现出法院仅承认与保护原告的现实名誉权,而并不认为原告网名本身所代表的“网络社会评价”受损害时也能获得法律保护。  
    对于网络权益法律调整上的“传统化”倾向,使得我国对新型网络权益的法律保护中存在很大的不周延性。因为一方面将对新型权益的侵犯转化为对传统权利的保护过程中定性等操作程序非常艰难复杂,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法律条文并未考虑网络环境的特点或无法涵盖网络环境的特征,因此许多新型网络权益难以与传统权利建立联系,因而难以获得有效保护。  
    三、        加强对网络新型权益立法保护的若干思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经正式立法程序通过的专门调整网络问题的正式法律文件,在前言部分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强调为其立法目的之一。该“决定”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保护网络权益包括网络新型权益应是网络立法的重要价值取向。面对我国目前难以有效保护网络新型权益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立法工作加强对新型网络权益的法律保护:  
    1、通过涉及网络问题的基础性法律立法工作来确认与保护新型网络权益。基础性法律是指我国《立法法》所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程序出台的法律文件,具有仅次于宪法的法律效力层次。因此通过这类立法工作可以针对网络环境的特征作出相应科学规定。从完整意义上而言,立法不仅包括新法律的出台,而且包括旧法律的修改。因此通过修订已有法律来加强对新型权益的保护也极为有效。如2001年我国《著作权法》修改时便将“信息网络传播权”增设为一种新的著作财产权种类。  
    2、在网络立法工作中,应当着重于“权利本位”思想,即应重视对网络权益特别是新型权益的确认与保护等条款的规定,以保护相关网络主体的合法权益。而我国已有的一些网络立法过于注重于法律规制,往往主要篇幅在于规定各类禁止性行为或义务性行为,而较少有保障网络主体相关权益尤其是新型权益的规定。  
    3、基于网络技术发展飞速的特点,法律滞后性的问题非常明显。因此立法工作中对于变化较快的网络问题应通过一般性法律条款或弹性法律条款加以规范。在具体适用法律时由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针对网络环境具体情况加以实事求是的灵活规定,以有效地保护网络权益并能兼顾法律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4、应尽快确立网络新生事物的物权体系并予以法律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一些新生事物如域名、服务器空间、数据讯息等是网络民商事关系流转的重要客体与媒介,在立法上应尽快承认与保护对上述新生事物的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处分权等各种物权,以保障网络环境下民事关系的顺利进行。  
    法律还需要服从进步所提出的正当要求。通过相应科学立法来确认与保护网络主体的各种新型权益,不仅是稳定网络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维护网络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并以此促进互联网络向现实生产力顺利转变的基础与保障。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部  
    通信地址:湖南长沙湖南大学北校区276信箱(410079)  
                        
                                               
                                               
                                                  【写作年份】2002
                                               
                                               
                                                  【学科类别】民商法->民法总则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5-14 10:23 , Processed in 0.0870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