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418|回复: 0

从“一饭之恩”看马加爵杀人与放人

[复制链接]
kkkkkfjh 发表于 2009-2-7 17: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杀手马加爵归案后,给人们带来喜悦的同时;带给人们更多应是喜悦后的深思,灾难后的反省。! z+ g3 A% I: |$ u. Q5 G
  据《春城晚报》载:马曾言在2月15日处理宿舍血迹时,又有一名广西老乡来叫他打牌,当时他曾产生把此人也杀了的念头。但想到此人对自己不错,还打过饭给自己吃,才放弃了“再添一条人命”的做法。按说马加爵已连杀四,在心理上已沦为杀人狂魔,并且正在消灭犯罪现场,从常理上看马加爵再杀一人属情理之中,仅仅因为该老乡给他打过一次饭,就使马加爵放弃了杀人的念头。可见“一饭之恩”,感人至深。+ V5 M% u/ |# H

( t3 }  f9 H" m8 O% o; u  h) S
7 q$ c4 g, U9 _* A  _. R, f/ W/ X! Q  “一饭之恩”的事例在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当首推漂母,次数刘邦。漂母的“一饭之恩”换来韩信的千金;刘邦的“一饭之恩”换来韩信的忠心;同乡的“一饭之恩”泯灭了马加爵的杀心。
, Y/ n# u% N- ~- Y7 _1 ?, Y  漂母一饭或是出于仁慈、或是出于同情,漂母一饭单从价值来看或许并不高,但对韩信来说是甚于千金。珠宝美玉虽然珍贵,却是饥不能食、寒不能衣,落魄的韩信此时最需要的是得一饭充饥。“一饭之恩”在韩信心中留下深刻的映象,在贵为王侯的时候,韩信最想回报的人是漂母。刘邦的一饭或许是出于真情、或许是出于权谋,但一饭换来韩信的忠心、换来汉家的几百年江山。一谋士曾劝韩信自立为王,韩信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自己是势不反刘邦。马加爵本来也想杀其同乡,但想到他同乡对其还不错,帮他买过饭。“一饭之恩”的功效如此巨大:达到一种扭转乾坤、决人生死的地步,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环境、心理、文化上的原因。
4 n" U3 w  k4 X' Q4 O) w- m; N4 w  从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垂钓的韩信、马加爵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是处在最需要人帮助也是最没人帮助的环境中。世人大多喜欢锦上添花;在现实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人是有,但是太少。一个人在个落魄的时候,在困难的时候,对外界的动作非常敏感。会把点滴之恩牢记在心,也会把琐屑之仇刻在心上。在其得意之时大多会报恩:韩信赠漂母以千金;当然也有少数报仇的:蜀国李严在其贵为太守时对故人是睚眦必报。但一个人在失意之时,只要机会许可,他选择的必定是报复社会,如马加爵连杀四人。正是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决定了马加爵在杀人与放人之间摆动。
0 z7 Q0 \$ ]2 e9 [. o# L0 V2 |0 p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健康的人必定是心理平衡的人,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充满爱心的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充满仇恨的人、必定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也是一个痛苦的人。必须把他的仇恨释放之后,也就是弗洛尹德所说的“力比多”释放之后,他心理才能平衡,痛苦才能得到减轻。而在释放“力比多”的过程,就是对社会的一种破坏过程。由于每个人释放“力比多”的多少不一样,方式不一样,由此决定对他人、对社会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马加爵连杀四人,就是因为他心理怨恨太多,这种怨恨已折磨得他非常痛苦,到了非释放不可的程度。尽管他平时言语不多,但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正蕴育作怨恨的火山,连杀四人就是火山喷发的表现。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决定了马加爵在杀人与放人之间摇摆。
4 g! z& k9 ^+ z2 k( R! a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一直是主张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有恩不报非君子、有仇不报是小人,而这两种人都是受社会鄙视的人。《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认为以德报怨,是抹杀了恩仇的界限,是是非不分之人,这种做法是不足效法。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说得简单点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也就等价或等量报复。但人们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时,往往把握不好度,演化为“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做法。在实践中表现是:爱则欲其生,恨则欲其死。表现为一种极端做法,如马加爵之流仅仅因为同学a>对其说话刻薄一点,就怀恨在心,对同学a>痛下杀手。《诗经》《木瓜》篇里是这样说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礼记·曲礼上》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这说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快意恩仇的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快意恩仇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德报德,德行就会大行其道,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二是以怨报怨,势必使社会陷入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同时,快意恩仇给社会带来的效果是两方面的,是利弊交加。受“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才导致马加爵杀人与放人之间作出取舍。# h7 r8 P$ ]6 W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报恩,看重报答。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传承的是“ 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思想,彰显的孝子烈妇的节义行为。这种传统文化尽管具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但它在相当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民间舆论的赞同,因而这种快意恩仇的影响就越发显得久远悠长。如唐代的梁悦为父复仇,投县请罪。唐宪宗云“复仇杀人固有彝典,以其申冤请罪,视死如归,自诣公门,发自天性。志在殉节,本无求生之心。宁失不经,特从减死之法。”宜决一百,配流循州。从马加爵的遗书中也能看出这种“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传统文化对其心理有重大的影响。
8 M+ B; ^  e' _  t' |  对马加爵杀人与放弃杀人的反思:
; Z  w3 H- n8 G: }+ y3 V  反思一:公共机关必须有安全意识。马加爵在大学校园里、较长时间内连续杀死四人,竟然没有被人们及时发现。说明我们一些公共机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以至于发生了这样的惨案。那么我们该如何保证公共安全?方法不外乎是加强公共安全的防范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但公共安全的防范是有其自身缺陷,一是公共安全不可能没有疏漏,二是如果网密如凝脂,势必会有害人权。如法西斯式的保甲制度,对维护社会安全是有实效的,但它以损害不特定人的权利为代价。因而对公共安全必须重视,但必须以不损害基本人权为前题。) L7 s$ F% u! e3 M$ P7 O% X
  反思二:要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人标关系。从马加爵案件中也可以看出,马加爵之所以不杀他同乡,仅是同乡给他买过饭,同乡对他还不措。这就是说正确的人际关系能够淡化矛盾,减少隐患、消解不稳定因素,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大当数案件的起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如果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都能够做到待人以礼、以诚、以信,往往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就佐证了这一点。相反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邻为壑,就会纠纷不断,永无宁日。从司法实践来看:目前每个法院都感到压力大,所有的矛盾都涌向法院,法院在维护社会正义过程中已不堪重负。要解决这种境况,就必须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功能: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充分发挥和的作用。和意味着没有冲突、没有积怨,事物在秩序内运作。
& R" u3 @( P+ \8 N' ~( T. O! }  反思三:要学会善待他人:“一饭之恩”虽是小善,但积小善就可成大善,况小善和大善的评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小善不积、大善难成。据马加爵的同学a>说:马的学校生活非常艰苦,已达到没有鞋穿的地步。在申请助学贷款没有批准下来的那段时间,马加爵连续几天都没有上课。原来马加爵已经没有鞋子穿了,他不好意思到课堂上听课。直到助学贷款发下来,他买了一双拖鞋,才又出现在课堂上。“但那以后,我发现马加爵就一直不肯说话了,变得更孤僻、更内向,行为举止都有些怪异。我觉得是我们对马加爵的关心不够,才导致他今天犯下大错,也许当时有同学a>关心他一下,给他买双鞋,一切就会不同了!”一双鞋、一顿饭对我们来是小善,但对没有饭吃、没有鞋穿的马加爵来说无疑是大善。从马加爵的遗书中也能看出,对其家多有帮助的十四叔、十四婶、马加爵一直是心存感激的。我们或许应该记住刘备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
- ?0 Y$ u2 c0 R1 r+ Z2 n) e' F( o2 B  C$ }  a* ]! D/ |

- g3 u, N+ A0 ~) F  j  反思四:要学孟尝君市义:“一饭之恩”在某种程度上是市义,是向不特定人卖义。尽果义的价值目前是看不到的,但它是一种向社会的投入,是向不特定人买平安保险。行春风就会得春雨。正如冯媛为孟尝君市义,孟尝君当时并不知道市义的可贵之处。当他落魄回到薛地,看到当地民众惮食糊浆迎接时,终于明白市义是物超所值。马加爵同乡的一餐饭单从价值来看或许只有二、三元钱,但二、三元钱的一餐饭泯灭了马加爵的一起杀心。在马加爵的变态逻辑中,二、三元钱能买一条命。而我们在追捕马加爵时,仅云南一地就出动六万多警力进行搜捕,全国为追捕马加爵出动的警力更是难以计数。活一人与捕一人,两者的代价反差也太大了。古人说“积财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遣子孙,子孙未必能读;积德以遗子孙,可以远患矣。”从这条古训中或许我们能悟出一点做人的道理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5-15 12:04 , Processed in 0.0768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