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352|回复: 0

《女检察官手记》序与跋

[复制链接]
小蔡一碟 发表于 2009-2-11 10: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6 m& ~3 D' u  g
  从2002年春天至今,理灵的《女检察官手记》在本刊连载了三个年头,到本期已告一段落。这位北京女检察官用一个个亲身经历的鲜活案例描绘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检察横断面”,有媒体赞之曰“司法断代史”。理灵的写作是成功的,她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司法官员在共和国法治进步中的作为,有人性光辉的照射,有法律理念的闪耀。这三年间,《女检察官手记》在网上获得巨大成功,网络写作的即时性与互动性在杂志连载中有些许体现;这其间,还承蒙作家出版社编辑盖起春慧眼识珠,予以结集出版,很多时候高居销售排行榜前列。在结束本次连载之前,我们刊发著名法学教授陈兴良为《女检察官手记》写的序言以及本刊主编赵志刚为之写的跋。. S9 [' d* p$ [4 F

/ X( u1 z2 s4 e! M" j# J
) n# }3 \( F/ a* ]+ l) @! f7 h. j4 N7 S. U  e/ i
  序STRONG>1 T  m# X; y& ~$ D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陈兴良U>. G7 B$ ?/ y( ?/ p+ J
  理灵在写《女检察官手记》,我是在2002年年初知道的。手记边写边发表在网上,引起网民热烈的反响。由于我是个网盲,因而我是从打印成册的文本中看到手记以及讨论的,深为这种作者与读者互动式的写作方式而感动。现在,手记积少成多,即将结案出版,理灵嘱我写序。我却之不恭,尊敬不如从命,遂有本序。$ u7 I4 Z5 V' f4 Y$ d
  我是在1984年左右在法庭上认识理灵的,当时她参加检察工作时间还不久,也许刚刚开始作为助检员独立办案。我则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兼职律师a>偶尔出庭办案。记得那次她担任公诉人、我担任辩护人的是一起强奸案。被告人拦劫欲强奸一名妇女,因该妇女正在月经期内,强奸未能进行下去。理灵指控被告人强奸未遂,我则作强奸中止辩。在庭审中,理灵问这个被告人,你当时没有强奸成,为什么还约她再来?被告人回答:“我还想强奸。”这一下坐实了强奸未遂,我暗自叫苦,第一次遇上这么一个不配合的被告人。果然,此案被告人被法庭认定为强奸未遂。在法庭上,我第一次领教了理灵的伶牙俐齿。那时她年轻亮丽、英姿勃发,在法庭上真正是展示了女检察官的风采。正是这次法庭交锋,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多年后,我曾经问过她这个案子以及这场法庭辩论,遗憾的是她已经想不起此番与我的对庭。这次我又仔细翻阅了《女检察官手记》,结果也没有这个案例,这下我确信,理灵真是把这个案子给忘了。确实,理灵十几年的检察官办案生涯,怎么也办了几百件案子,难怪记不起这个案子了,它只不过是理灵出庭支持公诉案子中普普通通的一件而已。
* V6 u$ f8 B; |  从1997年6月到1999年5月,我到检察院挂职担任副检察长,有幸与理灵成为同事,并且是同一个班子里的成员,而且共同分管起诉业务。这段共事的时光,使我能够近距离观察她,感觉到她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工作磨练,思想与业务更加成熟了,但工作热情还是那么高涨、那么投入,使我也颇受感染。对于理灵的写作,我也是有一些耳闻的,说她是检察院的“一枝笔”。当然,这里的“一枝笔”指的是调研报告、工作总结之类的写作,每个单位都需要这么“一枝笔”。不过,我到检察院时,理灵已经当领导了,一般材料手下的人就可以写,只是关键时刻才亲自动笔。因此,对于她的文采我了解不多。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理灵不知从何时起迷恋起网络写作,一篇篇手记随写随发,吸引了一些热心的网上读者。7 _& U2 H. ^. ~6 l
  对于《女检察官手记》这类作品,如何予以定位,还是一个颇伤脑筋的问题,我姑且称为网络纪实法制文学。由此可见,它有以下四个特征:
$ y8 t) P! C# i( @* T$ R  一是网络性。网络化生活,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带来网络写作、网络阅读,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理灵的手记,是在网络上首发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网上发表以后,引来无数网上读者的讨论,这些讨论作为手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并出版。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是传统写作当中所不具备的。手记的正文当然是值得一读的,但有时更吸引我的是那么多网民的讨论。这些讨论有赞美的、有批评的、有感叹的、有鼓励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种网络空间里写作的作者,真是一种幸运。这样一本网络文学,让我这个十足的网盲作序,实在是最不应该的。尽管我还是无意成为一个网民,但还是使我对网络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u7 r$ P2 H0 Z+ E3 ^
  二是纪实性。手记写的是案件,这些案件都是真实发生的,因此没有侦探小说中那种曲折离奇的案情,它也不是靠这种案情来吸引读者的,而是要通过这些案件来说法与说理。这些案件都是从理灵在20多年检察生涯中所办的数百件案子中筛选出来的,必定是印象深刻、令人难忘的。在2002年7月27日的评论中,作者自述:“我只是基层院的一个普通女检察官。从检20多年来,经我办理、审检、采访过的案件,不下500件。但是,真正在我的记忆里沉淀下来,甚至常常会让我的思绪无法平静的,也就是手记里记录的这二十几宗案件了。”正是这些鲜活的、蕴含着当事人的喜、怒、哀、乐的真实案情,构成了手记写作成功的基础。能够把过去了这么多年的案件描述得如此真切,这不能不归功于理灵的有心。办案的人很多,律师a>、检察官、法官,一生都会经历很多案件,但真正能把其中有教益的案件写出来的,则少之又少,而理灵就是这种不多的人当中的一个,这点是让人敬佩的。
/ v! Q/ m9 n6 q  三是法制性。手记并非一般的纪实文学,而是纪实的法制文学,其内容具有涉法性。这当然是由作者的身份与经历所决定的,因为案件是她的生活资源。作者并不是为了描述案情而写作,而是通过案情揭示生活中丑恶的与美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增加对法治的理解。应该说,这一写作初衷是得到了读者善意的回应的。例如网友无泛无堙在2001年12月17日的评论中写道:“我是学艺术的,所以我看了以后的感觉就是真像个侦探破案的小说,也很佩服你把你的职业与文学结合得这么好,我喜欢看这样的手记,除了满足自己的猎奇感之外(见笑了,是不是很庸俗?),还能体会出其中反映出的中国现行法律在现实生活里给我们的启示!”这一评论十分真实地反映了读者的感受,这种启示是一种法的启示,也是法治的启蒙。3 j1 \" h( Y  u! k5 W$ ]
  四是文学性。文学性也许是最不好评价的,见仁见智,各有各自心目中的文学。以往对文学的界定过于狭窄,以为只有小说才是文学,现在对文学的理解宽泛多了,因而有纪实文学这样一类文体。手记也可以归入纪实文学的范畴,因而必然要求作品具有相当的文学性。手记在写作技巧上,是越来越老练了,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结构安排,都自然天成,颇见笔下功夫。当然,从更高的文学境界来看,手记中的某些篇章还是流于浅显的。
2 p) n4 G8 `% s# d; P3 {( V  《女检察官手记》从网络文学到文本文学,使它有机会与你我一样的更多的网盲读者见面,这是值得庆幸的。当然,我期望理灵不要以本书的出版而结束网络文学的写作,并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9 C: n7 g& N6 z1 b) _$ _  `  此为序。  `( i2 e& g$ U/ D2 r& [% p7 Y
& K3 v; }: H' s3 f: l
& v0 p' Q8 ]* ^% P7 o
  跋STRONG>
0 T  r* h7 B. Y7 j' P  满篇精彩人与文
2 e+ e: [$ H7 A/ U# F& [  本刊主编 赵志刚U>
# g0 t2 F4 |, H! r1 E  }5 M
7 n  n# ]) R0 O; q# p- F6 u* o  检察官的工作在普通人的眼里,是很神秘的,因为他们的工作场合、工作对象不为众人熟知。6 B' w# V) m# w! P9 l
  在检察官这个群体中,女检察官最让人觉得神秘。即便是我,一个有着近10年从业经验的职业法制媒体工作者,谈到女检察官,也只能描述出两三种形象:要么是在法庭上咄咄逼人的女公诉人,要么是严谨细致、文质彬彬的女文员,仅此而已。
* k: L" ?8 H1 w3 m' O) y9 ~* f4 P6 r

3 M+ ]/ Y0 L! R* ~& i9 i1 _  然而,当认识理灵,当与她合作抑或说另一种方式的采访持续了将近一年,我先前形成的关于女检察官的单一概念不觉间就变了,她甚至让我反思:此前10年我对人物的采访是否都犯了“忽略细节”这一错误?
* {# [! `* P3 |8 A4 Y  2002年3月,我造访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宣传处的同志说理灵副检察长在网上已发表了很多篇女检察官手记,都是她当年办的案子,并询问能否在我所供职的杂志上连载。我随即在他们的宽带网上登录著名的榕树下网站,找到并大致浏览了这些文章,觉得不错。在应允可以考虑连载后,我被引领进入理灵的办公室。
' y2 l+ ?6 f3 n- W' h- Z" f  整个交谈是寒暄性的。讲到在杂志上独家连载,她并未表现出特别兴趣,但也没有回绝。到我告辞,交谈持续了10多分钟。对她的第一感觉是,说话直白、利落,笑声亦很爽朗,再者就是她很新潮,这从她对网络的熟悉约略可以看出来。
6 A& g4 m3 a% \1 F# v, G  后来,我便成了女检察官系列手记的编辑和第一读者,手记从2002年4月起在我们的杂志上连载,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虚拟的——在网上聊天,探讨手记的写作;现实的——参加她的文友聚会或共同出席会议,近距离地接触。因了这样的交往,一个工作生活总是充满新意的、敢爱敢恨收放自如的女检察官形象,总是那样鲜活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1 p3 j  W" a. e1 ^" F4 p) J. _& A$ r  理灵最美丽的青春岁月是在军营里度过的,她直爽的性格和这一履历紧密相关。1979年当检察机关恢复重建时,她毛遂自荐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从此一干就是20多年。她在检察机关的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起诉科,她从书记员做起,助理检察员,检察员,出庭支持公诉,经手的500多宗案件成了她观察社会、思索情理法的原始素材,这些经过历史检验的如山铁案也造就了理灵雄辩的口才、利落的文笔。第二个阶段,理灵从办案一线到了调研科、研究室、办公室,她开始担任中层干部,任务是起草大量的简报、信息、调研报告、综合材料,成为决策层的参谋,为她的出色工作做注脚的是,她被称为北京检察系统的“一枝笔”。1995年,理灵被提拔为海淀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分管政治工作,这标志着她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她协助检察长在北京检察机关率先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大量法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被招收进来,今天这些人已经成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检察院的骨干,不少人已担任业务处长,她还协助领导进行了检察业务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t- [+ E& p+ n* u+ `! ^
  由此,理灵首先是一个成功的女检察官形象。说她成功,是因为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书记员,公诉人,文字工作者,中层领导,副检察长,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而在每一个步点中,她是那样努力地去做,力求完美。这样的伴着检察机关发展壮大的成长历程,就是这位女检察官的成才史,所走过的旅途,无不洒满她的汗水。
& t- ^  |3 Z& N/ y: F3 F1 r" y  理灵的办公室最显眼的,是那台液晶电脑。单位坐落在中国的“硅谷”中关村,并不是她熟悉网络的最重要原因——是她的现代感使然。, y$ Q3 O. F7 V9 p
  电脑的上网速度很快。当一直喜爱文学的理灵留连于上海那个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时候,她觉得有必要对以往的职业生涯作个回顾和总结,并发表于此。于是,那些她曾经送上法庭的犯罪人——男人,女人,少年,老人,孩子,转业军人,诈骗犯,贪污犯,受贿者……以材料的形式呈现于她的案头,经过重新梳理和思索,写成手记,播发于网上。她说,《手记》的主角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他们完全可以像我们一样沐浴在自由的阳光下,然而,他们却走进了监狱,走上了刑场,有时,仅仅是一念之差,一步走错。犯罪其实离每一个人都很近很近,也许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理灵说,她希望大家能从《女检察官手记》中,了解检察工作,坚定法治理想;透视犯罪灵魂,坚信公平正义;激发理性思索,追求幸福人生。在我看来,女检察官手记是一部法制断代史,它表述的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法制走过的路途,只是,这部法制断代史是用一个女检察官的个性侧面来展现的。
  ?6 M2 R0 Y4 w2 d: n/ ?9 @, k: t5 a  这种没有功利色彩的手记写作在“榕树下”网站一直持续着。当女检察官手记写到第30篇时,我觉得理灵已是一个成功的网络作家。她创造的这种网络写作方式,至少在检察系统无人可出其右。网络的互动特点使读者和作者交流的渠道顺畅起来——技术先进的网络留言板使网友可以即时对手记予以评判;遇有质疑,理灵还要交待有关背景,写作意图和思路。评论,答复,质疑,跟贴,通过作者与读者的反复博弈,真理、法理、情理越辩越明。这大抵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是完全体现与读者实时互动的网络出版。! Z7 k6 X. D! R) _
  成功的检察官,成功的网络作家,这仅仅是她众多侧面中的两个。理灵留给我的更深刻印象,是一个情感丰富、仗义爽快的精彩女人。她同情社会的弱者,会把自己的稿费悄悄寄往需要帮助的人;在检察院上班,她身穿制式服装,严谨庄重;下班了,休息日,她会换上搭配和谐的时尚装束,在好友中间绽放灿烂的笑意。和女儿逛商场,一天下来并不感到太累,然后一起到比萨饼店打打牙祭。为放松紧张的神经,她有时也会换上舞服,到舞厅飞快地旋转。当然,她亦有痛苦,当痛苦袭击她的时候,她用自己特有的坚强抵御着,不被击倒。# U+ u, a! K8 k: l; b
  一个大写的女人,一个网络作家,一个成功的检察官,我始终不能更全面地描述我眼中的理灵。你还是看看她的《女检察官手记》吧,领略她的为人为文,领略她存于心底的正义和女人天生的那份慈悲之心。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12-22 18:52 , Processed in 0.0795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