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成都,想说的还有很多。比如,一定要单独谈一谈成都的美食、成都的建设等等。但今天下午刚刚把根据网络小说《黑道风云二十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东北往事》看完,着实生发了很多的感触。而且,《东北往事》中的某些元素虽貌似与成都无关,实际上在成都火车站、在重庆,我们也许都可以找到某种意义上的影子……
4 k+ I7 O7 R t( n" u; T, \) K
/ l3 G/ |/ Z: W9 T+ U2 q/ y1 K8 k当初在看孔二狗的网络小说时,记得他曾说八成以上来源于他亲历的真实生活。我虽生长在东北,毕竟是70后,对于在70年代,主要是80年代涌现出的其笔下的“古典流氓”,只能说是有所耳闻,有所亲历,但只是皮毛,远远无法像孔二狗那样深入了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应持怀疑的态度。但,我却没有怀疑。在剧终,背景说,“这一个值得怀念的时代”,“是有血性的男人都会怀念的时代”,我也不怀疑。 & s0 t" S% X; G# z% i2 Q
9 l8 b& W6 m4 \6 q8 B5 z
在我有限的了解里,当年的“混混”也许不学无术,但多少都有侠肝义胆。他们的确有些目无法纪,但却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通观整部电视剧,或者我可能并未看完整的原著小说,我在想,作者要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赵红兵们其实并非黑社会,如果说他们蜕变成了坏蛋,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但更有家庭、尤其是社会的原因。其中,赵红兵,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而不是黑社会的大哥。
" w" P2 U7 D! I4 y1 t8 X. H4 X% _ 3 Y, _3 ~0 C2 B5 _! j6 j
自文革以来,中国上演了好多戏剧化的演义。在中国的这部历史剧中,有无数人经历了戏剧化的人生。而戏剧,最常见的分类,可能要属悲喜剧了罢!无数的喜剧上演,自然蒸蒸日上,喜上眉梢。无数的悲剧上演,自然世风日下,愁上心头。
/ }5 N% `: z \/ c: G 7 H$ H4 a1 q4 c/ z; `8 N
为什么剧中人物喜好“私斗”而非经官?为什么宁可自己牢底坐穿也不拖累兄弟而“背叛”?从文化的角度讲,义气二字而已;从社会的角度讲,也许是一种必然。若经官总是可以让公理实现,还有谁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去拼?有必要去拼?从剧中的情节看,当时就已经冒头的“官吏特权”、警备的有限、整个中国对社会变化的了解和应对的不足就已经显现……当各方面问题都积累起来的时候,生存也许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 i7 R% Q# B- z% Z) t
+ r8 A3 F* P; H& c
前面的日记中我曾经提起过,九眼桥当年有劳务市场,加之桥上窃贼频繁出没,混乱异常,走在桥上,就算是白天,也要提心吊胆,这可不是虚言。所以,后来在东北听说成都火车站(北站)有警匪勾结、共同分赃一事,倒真的不令我意外。而回想思之,则当年是否便已经如此?若非如此,奈何当年就十分猖狂?还记得在牛市口那边有自行车市场,出于出行方便的考虑,很多同学都会在那里买上一辆二手自行车。而在那里,也时常会有遇到自己曾经丢失的车子的情况。要知道,那个交易市场的门口,便是给自行车发放牌照的办公地!
& ]6 U! `8 s& k, \9 |. r3 Z
! T& `; a% }4 r% d+ m东北有刘勇,西南有文强龚刚模…… & @, @: v' T E R* F
! S; y$ X7 K/ l: A i2 a! f此番来蓉,虽然刚刚一个月,直觉上治安似乎好于当年,巡警几乎随处可见,各个单位一般还都有身着制服的保安在楼头街角……
s. e9 F/ O2 X& J' K T问题是:如果治安真的好转了,我们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什么?是刘勇和龚刚模们的覆灭,还是时代的推移、警力的增长?当年治安不好的真正原因、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0 F7 E5 |7 @+ N/ f2 t+ \& s h9 F- Q# k$ L
9 g- z6 X: X4 Q! z* f9 @当年毕业时,因种种原因回到东北老家。曾经很希望看到西部大开发下的西南变化。此番回来,相信成都绝对是个受益者。当然,还有重庆。周边其他地区,我尚不了解,但相信也会或多或少的受益。也许,在2008年大地震后,更是获益良多。当年回到老家以后,也曾欣喜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以为会给东北、给老家带来相当大的契机和发展。可是,过去这么多年了,久在家乡的我,除了生存压力的加大、物价指数的上扬、房价的节节攀高以外,还看到了许多大企业的搬迁、国营企业的经营不力…… / m* C2 ~4 k! P1 Z. c; O) q
5 g! |7 g3 Z1 v: w Y
四川地处盆地,自从有了都江堰引来的江水的灌溉,的确物饶民丰。几乎全年无霜冻,也的确太利于植物的生长。这里的安逸生活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加之民风淳朴,商业自古繁华,文人雅客聚集,历史积淀厚重,放眼中国,有如此水土者,真就不多。而东北呢,虽也有较长的历史,但多是外族。自满清入关后,辽宁一带才有了较高的地位。但毕竟地处关外,天寒地冻的,人们更喜欢“猫冬”而不是像川内一样外出喝茶搓麻,从物产到消费的各个方面,都有先天的劣势。而清初移民虽给东北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但毕竟在文化、资金等方面有太多的短板。自新中国建国以来,辽吉黑也多是资源性产业,半个世纪之后,便频繁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况了。反观川内,则大有千古不变之势。前些年四川还是人口劳务的输出大省,但据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回四川了。比如川大望江校区周围,店铺林立,经常会有商家沿街招聘,屡见不鲜。据说还有人搞过研究,仅川大一所学校,便带动了周边从业者达10万人规模的第三产业。(如果返校后学校真的需要访问学者的访问报告的话,这当之无愧的应该是必写内容之一。) % J; C7 h0 y0 _7 k) U6 Q, B) O
( j) }/ K+ x# J8 o/ G
上面的这段话,似乎有些远了?不。若两地相似,有相同的问题可以理解、甚至无须追问。但若两地不同,仍然有相同的问题,便大可以深思一番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