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j+ l. C6 p 人民监督员制度与报批备案制度的衔接问题,有待在实践中磨合。例如,在对撤案和不起诉的监督制约中,原本仅在多数人民监督员不同意检察委员会决定而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的情况下才能启动上级审查的程序,已经被“连同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一并报批”所取代。而针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制约,尽管上级人民检察院也可能从对立案的备案审查中发现并纠正,但仅局限于报备案件所涉及的“漏罪漏犯”。换句话说,举发立案不作为,仍主要依赖人民监督;纠查立案权被滥用或错用,则交给备案审查。实践表明,自认为“无罪”的犯罪嫌疑人通常不会放弃辩解。如果明知不服逮捕决定可以启动人民监督,更会极力争取撤销逮捕。此时,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就应当随逮捕决定一并上报备案审查。此外,经备案审查后纠正立案错误或错捕的,后续的撤案决定不必再提交人民监督和实行报批。可见,两种制度之间的确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5 Y. q% {6 o3 ~; {7 @$ ?2 N
. l7 ?3 H, Z3 M1 j7 z2 T v 进一步的问题是,上级人民检察院的审批和审查决定是必须执行的,没有复议复核的救济,也没有人民监督,合理吗?靠得住吗? 0 R. ^6 n8 D3 J& D - Q* N! {& m( W) H* N! v- t, a0 n 近年来,“检察一体化”、“侦查一体化”、“公诉一体化”等等加强上级业务领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有学者在解释检察权和审判权运行规律的区别时,强调了检察机关在更换案件承办人和传承审查程序方面的灵活,以及案件请示的顺理成章。既然上下级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对检察权的终局裁量就应当以上级为准。当然,参与裁决的上级人民检察院相关业务部门、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他们的权威不仅源于上位,更需要专业素质的保障。这正是检察改革推行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 a7 ?, f0 q7 g/ T
' m: a2 L6 L0 ~+ ` 在上级检察官比下级优秀的理想模式下,报批备案制度同样不能取代人民监督员制度。否则,就可能再次陷入专业垄断排斥司法民主的“暗箱”。; N5 R0 c: `* M# p% m. e. C& T2 T1 N
% R& p# L$ d5 \* U4 a+ @) \
作为两种制度相辅相成的收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检察一体化”排除地方干预,推进检察权的独立。实行报批备案之后,下级人民检察院尤其是基层检察院适用对职务犯罪“轻缓刑事政策”的关键环节均由上级监控。有效净化了检察机关与当地党委、政府之间关于“服从大局”的“潜规则”。“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n" l/ v! ?* b% z1 s5 z.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