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957|回复: 4

转帖:商周争霸一百年

 火... [复制链接]
孙铎 发表于 2011-12-18 10: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的作者真的很有才华。转自百度历史研究吧,文中观点不代表本人观点。
" K/ w) v+ L2 P————————————————————0 |8 k3 ?  X/ [, N+ \' |
【第一章】源流1 v& w! f$ h' s7 W, R5 Z# M! ~- |* h/ O8 r

! P6 V8 k3 z! a(喜欢商周史,便写下这些文字,因缺乏史料和自身史学修养不足,多有错漏,可视为戏言,权为戏说。)# z% \1 o: L! t5 S

2 Z9 D( J  f: I9 |" i2 O% f( h4 H一,涿鹿大战
$ n, P7 ^( ^* L! Z5 }6 y2 y: {4 J  F
我要讲的故事是商周之际的王朝争霸之事,这些事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时间,可在讲述之前,却不得不讲讲商周两个民族的发源和发展的历史,这又要往前推三千年,所以,我的商周争霸史,得从六千年前开始说起。
: \% x' o; F( ~, s
5 H' l% g2 H% y那个时候的古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也和现在的世界一样,被分成东西方两大部分,东方的主人是蚩尤氏,其地盘西起太行山东到东海黄海,北自北京南达长江流域。西方的主人是炎黄氏,他们的生存区域则自太行一直延伸到昆仑山脉,区域十分广阔。而东西方世界有一条天然的分界线——太行山。
4 D( r: k& {" O) u3 Y2 ~: ^2 a
" {7 C; m7 R8 l太行山,是我要讲述的第一个历史事物。
. g. O7 D  a0 ^' Y! q. J
8 g7 R$ T0 g; g- p这条山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山脉,她起自北京的西北,止于南方的黄河北岸。地质学家说,太行山之东,太古时候原是大海,北京、天津一些城市都在海底。大概在六千年前,才冲积成为海拔仅二十余米的广大原野,称为大陆泽或河北平原,构成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u# G. U  r0 Q& G3 F" \- x
/ [6 f6 r/ P  r! O& o
那个时候,地球气温下降,西北方向的一支名为少典氏的部族为追逐水草,一路向东迁徙,少典氏的这次大迁移,花费了大约一千年的时间,其间自然也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最重大的一件,是在迁徙的过程中产生了两个强大的部落,其一为烈山氏,烈山即焚山,是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代名词,这个部落以农业种植为生,因居住在姜水之畔,便以姜为姓,首领称炎帝,属火,因善种五谷,因此又号神农。其二为有熊氏,复姓公孙,首领称黄帝,这两个部落是少典氏中最强大的两个分支,都迁徙到了太行山以西,常山以北,就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5 n1 O; \6 d; A! q

1 U4 A, C  n% w' W& F炎帝部落除了烈山氏,还有许多数量很大的部族民众,大部分都姓姜,这些人居住在自昆仑山东麓到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域内,有一个笼统的称谓——羌族。羌和姜,两个字字体相似,发音相近,上古时代本就是同一个字,其间的差异不同,就如同东周列国之文字不同一样,不过是后世的嬗变罢了。
& a  m* @5 f6 }$ V# }9 Z' o) x% N; p( n
少典氏自西而来,昆仑山便是其始祖发源之地,也是羌人的神山。商周之际的第一风云人物姜子牙,就是羌人,他的身份是羌人中的大巫师,能与天地沟通,这也就是《封神演义》中说他在昆仑山学艺四十年,精于阴阳五行能通神识鬼的原因。他是羌人巫师,以昆仑山为神山,仅此而已。
* p& T( Q- j/ ^8 F  Q* {" E- Q/ f: C' s' i# m, K6 r/ L
少典氏一路向东,所过之地都被牢牢占据,就这样一直走到了太行山脚下,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蚩尤氏。  e1 a- a/ a7 {- {* B' ~( v
" G+ R' x) [' C' o# s- y
蚩尤氏发源于中国南方,其先祖是伏羲太昊氏,太昊即是苍穹之上的太阳,这是一个崇拜太阳神的部族,以龙为图腾,千百年来,他们跟少典氏一样,也一直在迁徙流动,少典氏向东,他们向北,逐渐占据了华北平原。伏羲氏衰落之后,蚩尤氏强大起来,并且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这是一场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的**,凭借着手中青铜器的优势,蚩尤氏在太行以东几可横行,其地位如同霸主,威名赫赫。当这个部落的势力向北推进到北京燕山附近时,跟自西方而来的炎黄部族撞了个正着。
5 \0 Q* V( T: {5 w' g) t+ q* G9 Z7 Q( H
; N) ]0 v8 J7 @! D# F! B1 x当时的炎黄部族以炎帝烈山氏为正统,地位实力都比黄帝有熊氏高出一筹,是太行山以西的部落联盟中当然的统治者,碰上了蚩尤氏这么个拦路虎,烈山氏作为少典氏中的老大哥当然要显显威力,就这么地,两个部落在涿鹿结结实实打了一场,战争的结果是,炎帝落败。7 C! L0 U: z. f; g1 i4 q
* G- y0 u. ]3 u4 k" y
接下来上场的是黄帝,黄帝部落同炎帝部落一样,使用的是木石结构的武器,对上蚩尤的青铜武器,自然落了下风。再加上有熊氏之民不如蚩尤氏勇猛,黄帝落得大败。; K( [7 _% g% T
, R! k8 w+ j# Q9 ]0 r! @
黄帝的长处是有足够的韧性,史书上说他九战九败,但最终反败为胜,斩下了蚩尤的头颅,成为中华大地第一位真正的霸主。
, u0 K# u$ H* A5 z! q2 w+ T- p  @9 F/ Y  d
黄帝虽胜,东方的许多部落却不承认黄帝的权威,黄帝画蚩尤之画像,祭拜之后传示四方,借蚩尤之威震慑东方,又采取了东方部族的龙图腾,才使这些势力稍稍安定,从此之后,龙图腾也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图腾。
# k2 |# A/ a% U2 S
* ?3 w8 J  W( Y: ]  n自此一战,自西方而来的少典氏终于在中原之地站稳脚跟,得到了四方部族的承认和臣服,炎黄部族成为中国北方之正统统治者,而原属于蚩尤氏的东方部族则成为二等民,并有了一个略带贬义的称谓——东夷。东夷与炎黄势力的分界线,依然是太行山。; A$ D3 H( f8 h+ I: A
二,东方和西方) G% W* D' ^2 B5 K! O' p

6 A4 n0 E6 \! r+ W, E外敌已去,炎黄之间便要为君臣之分划出个道道,两个部落又在阪泉这个地方打了一仗,阪泉也在北京附近,离当初发生黄蚩之战的涿鹿也不远,结果,炎帝再次落败。
( i4 K  q( }4 Y/ R# V4 z" h
4 P3 c: _  p# A* ~接连的战败使炎帝彻底失去争霸天下的资格,他退而求其次,自北京附近迁到了如今的关中平原,在黄河以西的渭水流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后世子孙继承神农氏五谷种植之术并将其光大,一千年后再次强大起来,成为后世周族的先祖。$ X% x/ s3 F9 E% j& t8 s

$ @4 P  N2 T) s7 t取得大胜的黄帝则占据了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土地,其范围包括如今的山西大部与河南北部,居高临下,占据中原膏腴之地,其势力一直发展到了黄河以南,并以嵩山为中心发展起来一个部落——有崇氏,远古时代嵩山名为崇山,有崇氏便是一个以崇山为神山的部落,这个部落后来改称夏后氏,是夏王朝的先祖。
- ^( l* F1 C4 w6 G( d* f  J: D; L3 k6 }7 U) w
落败的东方部族虽被中原政权贬称东夷,势力却着实不小,黄帝斩了蚩尤,暂时压服住了这些部落,却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由于他还要借助蚩尤之威严震慑天下,便假借上天之名将蚩尤封为“兵主”,兵主就是战神。自此之后,天下各个部落诸侯,王霸帝皇,出兵之前都要祭祀战神蚩尤,夏王朝时如此,商王朝时也是如此,周王朝时还是如此,后世的秦汉,魏晋,隋唐,乃至于两宋之时都是如此,作为首封者的黄帝更是如此。蚩尤之名,威震天下,黄帝战胜了他的部落,消灭了他的肉体,将他的部落子民九黎族贬称为“黎民”(此便是后世“黎民百姓”这一极有草根气息的称谓的来源),却没法改变在万民心中蚩尤是不可战胜的这个认识,不仅是那些民众,估计作为战胜者的黄帝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在后世四千多年的历史里,中国的战神一直就是蚩尤。% J4 {! r/ `" p1 P) v0 c7 i9 Q

' a8 I2 _; `' s) ]1 G: m% L东夷部族在蚩尤死后发展势头稍减,但随后又出现了几个强大的部落,发源于山东泰山脚下的少昊氏便是实力最强的一个,这个部落以鸟为图腾,崇拜太阳神,其力量可与中原霸主相抗衡,少昊氏后来衰弱下去,其子孙中有一个以货殖贩卖为生的部落,这便是商族的先祖。$ y9 ^# ~! `7 o" n' A3 Q
- n2 _/ k+ g  Q$ J. O- l7 |
好了,到了这里,我算是把夏商周三个部落的来历渊源讲清楚了,这三者,周族在西,与太华山(西岳华山)为邻,为炎帝神农氏之后,实力最弱;商族在东,以岱宗(东岳泰山)为据,为东夷蚩尤氏之后,实力第二;夏族居于中央,以崇山(中岳嵩山)为神山,为黄帝有熊氏之后,实力最强。
( w0 e! s" o/ T9 v; y
. }( H/ J: I. O+ g# x黄帝虽与炎帝打过一场,但终究是从同一个祖先发展出来的,血亲关系在原始社会始终是两个部落氏族之间最强大的纽带,一家人终究是一家人,因此当面对东夷蚩尤后人时,炎黄这两个来自西方的部落便会自动的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强大剽悍的东方部落,而太行山,在之后的两千年中,始终扮演着东西两大民族群体长期对抗的阵线的角色。8 ~# @# t" b) A% ]

% P) E( W. H5 r; N9 O7 ^$ S0 ]% O4 q
三,商族和周族
; N: l! y; [; F! M) b: E. s6 n1 p, e1 _0 a  ~& n0 E) c
夏商周三族各自发展,既相对独立,又忽有交叉。有熊氏黄帝部落衰落下去之后,华夏大地出现了被后世称为“五帝”的五位圣贤君王,在五帝中的最后一位舜帝在位时,夏商周三族同时各自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他们分别是:大禹,子契,和后稷。5 I+ A' D- m+ Y8 h4 P. d! w
0 O8 \9 h( t9 V# @
禹是夏后氏的首领,其父亲名鲧,因以崇山(嵩山)为神山,被称为崇伯,史书上说鲧因治水失败被舜帝诛杀,这其中自然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政治斗争,鲧是这场斗争中的失败者。鲧虽然死了,但夏后氏实力强大,且是治水的世家,舜帝不得不任用禹接替鲧治水,封他为司空。禹继承父志,又吸收父亲的教训,采取疏通洪水的方法平息水患,最终平息洪水,并成为舜帝的接班人,是夏王朝的开创者,史称大禹。
7 Q3 J7 L, ]% Q$ a
# @$ }( f+ L+ q* b: z% Q" ~大禹治水之时,有三个人帮了他很大的忙: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商族首领子契,和周族首领后稷。
3 h" E( G: k' }  u; C
+ Y4 u6 c4 ^% x5 m/ |4 }伯益和子契都是东方部族蚩尤氏之后裔,伯益辅助大禹治水功劳巨大,被定为大禹的接班人,但大禹死后,其子夏启改部落禅让制为父死子继制,攻杀伯益,伯益部族因之衰落下来,在接下来的一千年中其后代一直势力不大,直到商纣王子受辛时期,伯益后裔飞廉恶来父子两人受商王重用,伯益部落才势力复振。% e% x- z, E1 T2 U

( d. A" T7 [& S' Q子契是商族首领,因擅长管理民众,处理纠纷,被舜帝封为司徒,商族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在山东,部族一直处于迁徙之中,于各部落族群中贩卖货物,子契是第一个有名有姓的男性首领,他以河南商丘为族居之地,领导族人发展,极受商族人尊崇,商族之名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 ]1 s7 u) x% Y  s; v4 P7 j0 q1 m5 m, [/ \
后稷是炎帝后裔,史书上说他的母亲姜嫄是五帝之一帝喾的元妃,但他不是帝喾的儿子,姜原在与帝喾分居之时怀上了他,可能因为他是个野种,怕帝喾怪罪,又可能生产时难产不祥,总之姜嫄丢弃了自己的儿子,后稷也因此有了另一个名字——弃。后稷出自帝喾元妃的传说不知真假,后来弃的子孙自称是黄帝后裔,为姬姓,这很可能是借攀附上古神皇以正自己之名的做法,弃的母亲姓姜,他又出生在河西羌族聚居群中,父亲不知道是谁,那就只能算是炎帝后裔,跟黄帝是扯不上关系的。# G" r+ V0 n7 Z3 W

6 g% n' l0 m" n3 J( O后稷继承炎帝善植百谷之术,领导周族以农为生,被舜帝封为农师。他和子契都曾帮助大禹治水,都被舜帝授以重爵,两人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一个是炎帝后裔,一个是蚩尤后裔,一个善植百谷,一个精于货殖,史书中说他们的母亲都是帝喾的女人,但都不知生父是谁,论起来,两人是兄弟兼同僚,而实际上,却是半点情义也无。$ m1 m% z- d+ p. B

! w1 w# R: o0 x8 q8 \9 l+ |大禹,子契,后稷死后,夏王朝建立,在其后近一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史书中再没见一点商族同周族的发生交集的记录,这两个部族各自艰难的生存,拼搏,发展,壮大,其间之艰难困苦,难以概述,商族先王王亥发明牛车,载着货物四处贩卖之时,被有易氏杀害,其曾孙冥则在治水是落入河中溺死,被后世尊为冥界之主;周族先王不窋是后稷的儿子,年老之时被逼举族迁徙,与戎狄混居,到其孙公刘之时又迁族,到古公亶父之时被荤粥逼得又迁,这次周族来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自此扎根,周族之名也由此而来。2 c1 w$ I: }/ y2 R7 I5 f% C
/ A4 N* W; F, U6 p% U+ R! {
距今三千一百年前,正是大商王朝强盛之时,这时,史书上终于又一次出现了商周两族互相交往的记录,这项记录描述的是一起离奇死亡事件。事件的关键词是:商王,巫师,阴谋,暴亡。3 i& E9 I5 ?( H6 v

2 M$ D' \, M7 t! H& ?4 Z) D) t【第二章】商王武乙
1 {% I" d, X) A1 u
) ^% t  Y7 `5 j; {  W1 P3 U# l' Z0 \一,改革者
/ E% |% v2 B: P8 p. B. F$ R8 j) Z! j) s/ V! b
商朝人极其迷信鬼神,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必然占卜,占卜活动的操作权和解释权掌握在巫师贞人集团手中,这些人,自称有沟通天地鬼神之能,是天帝在人间的代言人。这种状况导致了商朝巫贞集团势力过大,直接跟大商王权产生了冲突和分歧。1 R; g5 V8 k9 i  m$ X* h# J

$ @- h: U  o6 o' o& p4 ~3 O夏朝,商朝和周朝初年,贵族统治子民的基本方式是:国王利用王权管理军队,巫师则利用神权控制思想和精神,两者分工明确,各自工作。而巫师的首领往往就是中枢官僚机构的首脑——国相,国相又往往是王族的姻亲家族,因此,三代至周朝初年的基本权力格局是:王,代表国家,相,代表天帝鬼神;王,管理军队,相,主管行政;王、相互相通婚,互为姻亲,互相扶持。
% ]" H# D  \7 t: z7 V) }8 w' [) V- F% H1 w8 n% G5 H8 q, e. T
夏末商初,伊尹作为有莘氏之女陪嫁队伍中的一员得到商族首领汤的赏识,被任命为国相。有莘氏是商族的姻亲部族,世代联姻,商朝建立之后,有莘氏便成了仅次于商朝王族的大部族,伊尹作为有莘氏的代表,与商王共治天下,除了是商朝的相,王后亲戚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便是商朝大巫师,负责祭祀和悦神。“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这八个字实际上便是贵族——尤其是王和相——权力分配的一种折射。6 i2 r' P+ ]  c9 j) \6 F7 @
& q0 y! B5 X) |5 K5 ~1 H
有莘氏,后来称莘国,世代与大商王族联姻,为商朝提供了许多王后和国相,王后掌管内宫,生育下一代商王,国相管理朝廷,握有行政权和祭祀权,大商后族(莘国)的力量之强,足以与王权抗争,国相借鬼神之口说出的话语,便是商王也不能违背,商王与国相之间的矛盾由此而来,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直到商王武乙时期,这种矛盾发展为激烈的对抗。
; v9 P7 N$ Q3 C0 d6 l& q% E. Y( \) r) |7 {, F# j
商王武乙名子翟,公元前1147年即王位,此时正好是牧野之战前一百年。武乙是个思想活跃行为有些偏激的帝王,在他在位的35年间,所作所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打倒神权。
- f, X4 e' X3 o6 m/ P  P) K# q  r1 r* L% z  P
武乙算是受够了巫师贞人的钳制,采取各种方法打压他们的势力,其中最典型,也最有效的便是打击巫师权力的来源——天帝。他曾进行过一场著名的“射天”游戏,其做法是,先制作一个皮囊,内盛人血或兽血,悬于高处,称之为“天神”,以箭射之,箭中皮囊,鲜血迸溅,武乙便声称:“吾能射中天神!”
5 {5 d* P5 T0 a( f. S/ n% i2 |8 R8 ^; ]0 p
还有一次,武乙将神庙中天帝的偶像搬来,声称要跟天神比斗,令自称能天神附体的巫师跟自己比,巫师落败,武乙便百般折辱天帝偶像,打击天帝的权威。* `6 R) [) g7 U+ i* H/ o
) v& L1 F& Q/ j( g2 r
经过类似的种种活动,巫教的最高精神象征天帝被拉下神坛,巫师贞人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同王权斗争,只能忍气蛰伏。
8 w" v; c/ ^  a) F6 v( L0 K+ d; f( u, x2 d5 }* O! g9 T6 r
从武乙大王开始,君权开始稳稳压过相权,王权开始胜过神权,商朝由先前一个松散的部落邦国联盟向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发展。
0 x# x6 _6 a2 g. B+ i' {二,破坏者
# A( ~9 p7 C/ s( V/ {5 j8 \
3 x7 x& [; l; c0 U武乙算是一个改革者,他的所作所为也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但从古至今,改革者也往往是破坏者,他打倒了虚无缥缈的天帝偶像,却没有给商人竖起一个新的精神寄托,巫教虽然能钳制人们的思想,却也能借助天命有效的约束人们的道德和行为,现在巫教遭受重创,旧的精神体系崩溃,新的精神体系却迟迟不能建立,人们不再跑到神庙去祈祷祭祀,不再敬神畏天,便变得肆意妄为,无所顾忌,像后世那些刚刚经过工业**的“文明者”一样,自信心极度膨胀,神既然不存在了,人类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就是天地间当然的主宰者,就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灵长。. r9 i) [4 A+ ~9 E7 z  w: u. w
3 I8 C+ a6 x( ^  G) L+ |6 B/ `! M6 T% n
商人的堕落腐朽自此开始,尤其是那些贵族,没有高高在上的天神管着自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简直是快活到了天上,这其中也包括武乙,当年的这个打倒神权的改革者现在已经变成了彻底的享乐主义者,成了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自商王以降,从大贵族到小贵族,甚至到平民部众,人们酗酒成风,狂喝滥饮,生活糜烂,人性中最原始的贪婪和欲望在酒池肉林中复活,**风靡殷城,性爱成为最时尚的话题,**,通奸,性爱Party成了最寻常不过的事情,整个殷城成了个巨大的销金窟,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的堕落,商人抛弃了自己的神,神也抛弃了他们。
; A! t8 y# E3 i( \/ Q5 l3 u3 A; t7 `, }. d! t7 y( Q  L+ e$ j( k0 L
商人整天如同末日降临般的狂欢引起了某些人的担忧和愤恨,这些人包括正直公正的贵族王公,还有勇猛进取的将军战士,当然还有失势的巫师贞人集团,商人正在糟蹋自己的生存基础,正在狂欢中走向灭亡,这些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走到了一起,策划了一个阴谋,阴谋直指至高无上的商王——武乙。
1 M$ [1 b) b1 m) K% P# ?3 ]4 X* ?
公元前1112年,商王武乙远离国都殷城,远涉黄河,来到千里之外的渭水流域狩猎,其间发生意外,暴毙而亡。随行的巫师声称:大王是因天神震怒,遭雷击而死。6 P3 U6 B8 M; G2 L
0 O% Q" I0 U( W  N3 t
对于武乙暴毙事件的解释,有的人相信巫师的解释,有的人不相信,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时的渭水流域是周人的地盘,而周人同商王朝的关系,可不怎么友好。
) p. O, t7 _; R6 B) [# I, T0 H7 x5 D
9 Y3 Z1 g, b& d周人属炎帝后裔,很可能是羌人的一支,他们同羌人时常联姻,关系亲密,而羌人同商王朝的关系却十分恶劣。商王朝文明发达,国力强大,在与周边部族的对抗中往往占据上风,尤其是在高宗武丁大王(注意,不是武乙大王)期间,曾多次发动对羌人的战争,俘虏了大批羌人奴隶,给羌人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羌人因此深恨商人。商人跟羌人之间有深仇大恨,而黄河以西又是羌人—周人的地盘,商王武乙却不管这些,径直深入河西,其原因竟然只是为了“狩猎”,并因此丢了性命,随行巫师说武乙是遭天谴而死,我们却有理由相信,周人在这次事件中很可能扮演了什么重要的角色。1 \5 L4 P. L4 M# o: r" `
【第三章】 内忧外患
- s% t! h: [: ~+ a; _+ X6 U3 L# D& v, t* }. K
一,商周新局3 y- d: V, C9 |& @$ E6 ?' C

' o0 _! s2 I' z叛逆激进的武乙大王死了,他的儿子子托被扶上王位,史称文丁大王,他在位11年。
/ T, ?. m$ `; v8 s$ }/ k
3 \0 O' }- X, A7 a- ?3 Z% D0 p先王是遭天谴而死,他的死也被人拿来作为不敬鬼神的榜样,狂欢亢奋头脑发热的商人稍稍冷静了下来,社会风气不再像武乙时代那么乌烟瘴气,巫贞势力终于有所抬头,又开始大力宣传天帝鬼神的权威,王权面对神权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新的拉锯开始。
3 X9 t  n- s5 W6 m8 T8 ?1 C, |4 p- S" M  e
文丁在位时间不长,做的事也不是很多,最为人所铭记的是,他间接害死了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
( n' J" \0 o$ B" z$ i6 r
  c( D! I# C$ m. W* M周人在古公亶父时期迁徙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自此定居下来,有了稳定的根据地,周人很快强大起来,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就是季历,季历与商朝联姻,娶商女太任为妻,生下姬昌,就像后世康熙皇帝因属意乾隆而将皇位传给雍正一样,古公亶父也十分看重姬昌,曾说道:“我们周人将来要想变得更加强盛,看来要靠姬昌才行啊!”,他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听到这话,知道父亲是想将家业传给小弟季历继而传给孙子姬昌,便自动消失,跑到东南长江下游地区,断发文身,同蛮人杂居,为小弟季历让出了道路。8 I5 Z4 R" w8 Q  w0 P' X
& ~% z! A& _7 h+ K; Q. R3 K
关于太伯和虞仲为什么会从渭水流域一直跑到长江入海口,有人说是因为他们自知贤德不如三弟,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是出于对父亲的孝心,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周人将来的兴亡昌盛,还有人说是为了避祸,种种说法,不一而足,总之,他们彻底消失了,跑到了周人完全够不着的地方生活了下来,成为后世吴国的先祖。
# z$ H4 m+ s3 |' `( b
, \- ]' y; x6 {5 f* U( E/ F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姬昌是个东西方联姻的混血儿,他的身体中有一半的商族血统,他的母亲太任身后的巨大家族资源给了他极大的帮助,让他一生下来就拥有天然的优势,作为大商神王的外孙,姬昌的身上似乎也从小散发着一种神性,人们相信,借助天邑商的强大力量,如果将来姬昌能够成为周族的首领,周族必将光大。这也是古公亶父说出那番话的缘由。; y' f4 K4 j/ e9 V, [

, |* `% P' c2 S( a; g+ ^7 i: w1 F+ e姬昌的父亲季历是个非常飞扬跳脱的人,他能够得到父亲的家业固然是沾了与商国联姻的光,但也与他本身的才能本领分不开。他虽然没能像自己的儿子姬昌那样将周人的势力扩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也是一位非常了不得的首领。
8 r& M- d/ k! J# Y& x' @0 _1 n6 x: p' b1 D. P
二,季历之死" u. V' {, G2 ]/ ~

. r5 h% Q2 y/ W* ?# @5 A! e( f武乙和季历的时代,正是亚欧大陆气候变冷的时代,来自北方的游牧部落为了追逐水草,纷纷南下,这些部落,勇猛彪悍,战斗力也极强,给中原各诸侯部落造成了很大威胁,这些游牧民族包括土方,犬戎,荤粥,肃慎,还有鬼方。% c; S6 d% s# ~0 o3 \) k- i+ N! }

/ C$ l$ X5 {; E# C3 \: n鬼方是北方游牧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早在武丁大王时期就曾多次跟商王朝交战,双方互有胜负,但终究是鬼方吃亏多一些。到了武乙大王时期,因气候变化,鬼方再次大规模南下,那时商朝内部正大力开展反巫教运动,无暇顾及鬼方,致使鬼方势力愈发强大,文丁即位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遏制鬼方的南下势头。' `4 L* D0 M2 i- ?" E0 Q

' ^# ]) _/ o& X$ d8 B( y* d文丁比他父亲武乙要更有理性,他深知商王朝内部不稳,必然给敌人带来可趁之机,王权与神权的矛盾由来已久,短时间内已无法彻底解决,当务之急,便是稳定朝纲,转移矛盾,发动军事力量,对抗鬼方,因此,他放下对先王暴毙的怀疑,同周人交好,跟周人结成攻守同盟,共同对抗鬼方。而季历也不负众望,在与北方蛮族的交战中屡战屡胜,他每大胜一场,便亲自到殷城报捷,如此反复几次,周人势力急速扩张,季历的声望也不断上涨,终于为文丁所忌,联想到父亲武乙在渭水流域暴毙的事情,文丁对季历越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在季历最后一次到殷城报捷之时,文丁断然将他囚禁,从此再没放他回到周国。, g- X( e$ ^. a3 Y

: k; I, P, G+ u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106年的事,也就在这一年,文丁的一个孙子子受出生,他,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
& P3 [% ?0 S3 ]- S' E
9 C: ?( ]/ G, i$ f季历被囚,引起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商朝内部的一些巫师和贵族早在武乙时期就跟周人暗中有所交结,而周人又是商人在西方对抗鬼方的重要盟友,事情刚刚发生,许多商朝贵族就向文丁进言,要求释放季历,否则必有大乱,文丁不为所动,下定决心要囚禁季历到死。商朝贵族为了如何处置季历分为两派,互相攻讦,刚刚稳定下来的国事又开始出现动乱景象。
# o% d; S  w: G" t1 R9 r
# z; m+ y: l% M" w0 Z1 T% e- O( p商朝内部不稳,外部也出现了问题,商国背盟在先,商周同盟随之破裂,鬼方趁机再次南下,这次他们将目标对准了刚刚失去首领且实力相对弱小的周国,对周国频频发动攻势,意图灭周之后,再攻商国。若不是季历的儿子姬昌能力非凡,周国几乎便要亡国。/ n0 N$ Z" D6 w: ~" L% X
- U" |: g) h1 s! K" A6 k. q/ H* }
季历的被囚也引来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慌。文丁时期,除了北方有游牧民族部落频频南下之外,东南方向的淮夷部落也不断向中原王朝挑衅,其势力一直推进到了商族旧地商丘附近,甚至打到了商国的腹心地带,商国不得不依靠东南地区的强大诸侯彭国对抗淮夷人,跟彭国结成了攻守同盟,其性质和形式跟与周国的攻守同盟十分相像,现在周国国君突然被囚,彭国国君立刻成了惊弓之鸟,再不敢入殷城报捷,对抗淮夷人也不那么卖力了,甚至跟淮夷人暗中媾和,勾勾搭搭,文丁一气之下,发兵强攻彭国,将彭国一举灭国。$ s! E% o( f! o0 O! a$ ~2 x
$ p8 F$ i( w* ~( I
彭国的前身便是彭祖氏,存世八百余年,后世将彭祖氏理解成了一个人,以为这个人活了八百多年,彭祖也成为长寿的象征,现在,这个存世近千年的国家因为不怎么听商王朝的话就此被灭,子孙离散,再无踪迹。: r, u, M: l) h
. k! q1 C! n7 ]( L) S
文丁灭彭国之后,便生了重病,自此一病不起,公元前1101年,因病而死。
2 F  K2 h8 _2 v9 d3 P( p
! Y% s6 j( l' R& m; [文丁做商王11年,总体上比他父亲武乙的表现要好一点,但他犯下的错误也非常严重,当时的商国内忧外患,四方不宁,商国亟需实力强大的盟国对抗南下的鬼方和北上的淮夷,为此文丁加强了跟周国和彭国的同盟关系,这些做法十分正确,但他心胸不够开阔,先是背盟囚禁周君季历,致使鬼方势力重新做大,又发大军灭掉彭国,导致商国不得不再次直接面临淮夷人的威胁,商国从此处于不间断的战争之中。
4 {& f6 X' e1 y$ n
# @0 e5 K% n1 N* B三,姬昌上位+ w' z# _$ E# P$ ]7 M
, \0 C  q7 W: z8 ]2 ?: ~5 A8 U6 N
季历被囚事件,除了在商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周人更是是个巨大的打击,鬼方恨周人入骨,趁着这个机会几乎将所有的力量都用到了攻击周人上面,周人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但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便非同常人,古公亶父的那些话更是让他声望大涨,季历无法回返,姬昌就是当然的领袖,他以非凡的手段稳定了周国,顶住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领着周人继续发展,等待着父亲回返。* E7 w; E/ s3 U  ]9 D
) m4 v9 \- {6 ?8 S8 K/ T
但季历终究没有再回来,有些鸟儿是不能被关在笼子中的,季历性子跳脱,雄心万丈,被困于一地不能动弹简直就是要他的命,在被囚五年之后,公元前1101年,也就是商王文丁病死的同一年,季历在囚禁中愤恨而死,姬昌正式执掌周国,开始了他长达50年的西伯侯生涯。
  `, B) S& P6 \" W# ]# M; u
/ g/ M3 a" s( H5 l/ v! D3 Z【第四章】 新都朝歌
0 l& J5 b4 l& j% Z: ?$ J1 ?+ P3 T- I( Z
一,营建朝歌, B  c3 n. S4 T4 B. Y8 h
9 L+ t$ s7 p! s* W  J* T$ [
公元前1101年,商王文丁病死,其子子羡即商王位,在位26年,史称帝乙大王。
6 q& R+ E. Z6 P1 V7 h
0 m  m7 X: x- \* v$ _帝乙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营建新都朝歌,第二,收神权于大商王族手中,加强王权,第三,建立新的攻守同盟,对抗外敌,在西方,与周国重新交好,修复同盟关系,抵御鬼方,在东方,扶植攸国,对抗淮夷。
2 A6 j( |3 {* n& ]7 h
: z4 A* R  f) g8 ?! X殷城作为商王朝的国都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商人自从迁到这里后,富强繁荣,国力日盛,但自武乙破除巫教以来,殷城之中动乱不断,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互相攻击,社会风气败坏,贵族子弟贪图享乐者多,积极进取者少,商王朝明显的正在走下坡路,帝乙为此忧心忡忡,为了重振大商神威,恢复商人的进取精神,帝乙决定迁都,在淇水之畔营建新的国都。
+ e9 c2 W4 T+ u" \; m; g7 b, C1 h+ F$ b% v
迁都就意味着另起炉灶,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开始,这自然遭到了许多旧贵族的反对,巫师贞人集团对此反应最为激烈,坚决不同意商王迁都,帝乙却是决心已定,破除种种阻挠,硬是将国都迁到了朝歌,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朝歌城都处在不断的发展生长之中。
3 v+ O1 S. |. R6 S7 `/ a
$ N9 ?6 t) M- |- j: t, j( t三千年前的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之一,商人最擅长的便是四方贩卖物品,得货殖之利,这样的族群,思想活跃,心胸包容,气象万千,不拘小节。商人之开放,表现在风俗上,是有开放的性爱观,表现在思想上,是善于吸纳各方各族的文化,表现在政治上,是气势恢宏的集中央集权与民主观念于一体的帝国体制,表现在军事上,则是他们从来都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因此,商人的都城是没有城墙的。
$ a5 R0 m# }3 Y, l% ^! ^( U4 [" Y! z
殷城,这座商王朝两百多年的国都,除了最外围的一条大壕沟外,并没有什么防范外敌入侵的防御工事,而那条大壕沟,也不是用来防御敌人的,而是为了排水和防洪。一座没有城墙的都城,这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都是不可想象的,这简直就是自取死路。可是商王朝却在这座向四方敞开的城市里度过了她最强盛辉煌的时光。
% H  m( D5 u! P; v3 V. v3 j5 y9 \1 \) j8 a9 ?& y/ j
二,迁都朝歌
5 o9 b& ?8 i, j0 A; R& B$ _0 S; t# D8 r9 n7 w! K
新建的朝歌城,依照殷城的前例,也是没有城墙的,只有一条大壕沟,商人心胸之开阔比之当年丝毫不减,但没几个人认识到,王朝的生命即将完结。
3 G9 ^( _8 L( `1 m
9 [- S  j; o' x$ v/ j' a" F7 D朝歌城的形状像是一个梯形,东西长约六公里,南北长约五公里,总面积近三十平方公里,处在一块水草肥美的平原之上,地形也十分险要。北方是巍峨的太行山,东方和南方是滚滚的黄河,在她的西方,是一处丰饶的草场原野,名为牧野。
. a% h* g1 C$ c7 [7 u" o4 ]4 A# |9 {4 R! u) w4 h
帝乙选取的这块地方着实不错,朝歌城很快繁荣起来,这座城市位于东西方两大民族群体的交界线上,居于天下中枢,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纽带,四方部族都向这里汇聚,到帝乙病死之时,朝歌城的人口已经突破十万。
; n7 B( k, P5 [- b& {( B! I9 V( V0 |- q
朝歌城的建立,使大商王族摆脱了巫贞集团对王权的钳制,那些反对迁都的巫师贞人成为被新国都抛弃的群体。商王朝的神权统治再次遭受重创,很多失意者冷眼旁观,等待着新的国都出现武乙大王时期的殷城那种思想混乱**腐化的情况。5 ]- p2 g% h1 V1 }& w

2 [, z5 o. }6 E* ]这些人最后失望了,帝乙打倒了旧的巫贞集团,却没有打倒天帝,他给天帝安排了一批新的祭司,这些人都是王族中人,他们借天帝之口维护王权,借上天之意约束人们的行为,神权就这样波澜不惊的转移到了大商王族的手中,数百年以来的王权与神权的斗争到此结束,试图借助天帝跟商王族对抗的巫贞集团彻底失势。
, U; o# {/ `1 |$ i: ?( F& O7 _$ G4 L1 i  e
帝乙有两个亲密的弟弟,比干和箕子,他赋予了这两个弟弟极大的权力,比干,担任大商王族的宗伯,也就是族长,负责约束王族子弟的行为和道德,箕子,则担任新的祭司,借天帝之口为商王族说话。帝乙吸取了祖父武乙大王的教训,没有彻底的打倒天帝,天帝还稳稳当当的坐在神坛之上,只是他在人间的代言人换了一批,神权收归王族所有,这大大加强了商王的权力,商王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强化,君权稳稳压过相权一头。
; D+ P1 U3 @  J2 I2 ~$ o9 D. B( y$ v8 @$ m) j/ b+ i
帝乙是个成功的改革家,在避免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完成了迁都和夺取神权这两项重大举措,内部稳定了,他便有功夫对抗外敌。三,结盟攸国+ i  {+ a6 G$ W6 R

& T- n: e3 D' Z+ _# h; z首先是东南方向的淮夷人,这些年来,这些夷人成为了商王朝最主要的敌人,鬼方正跟周人死磕,可以缓一缓,这些淮夷人却是不能再缓了,为此,帝乙采取了两项措施:拉拢盟国和直接出兵。4 j' \, D7 J0 V; _2 m$ r

5 [, ^* ?2 r8 N1 {7 G淮夷人是东夷人的一部,因居住在淮河流域,被商人称为淮夷,商人本身也是东夷人出身,跟东夷人有很强的血亲关系,这种关系一直保存到了帝乙时代,比如山东境内的东夷人,跟商人的关系就非常不错,山东本就是商人的发祥地,商人也一直很注意维持跟东夷人的友好关系,商王朝建立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曾七次迁都,其中的三处都城就在山东境内,可见商人跟东夷关系之紧密,但东夷的范围太广,包括整个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商人也不可能跟所有的东夷人都非常友好,很多部族都曾跟商王朝发生过战争,其中作战时间最长,最难缠的就是淮夷人。
% v! l  G! Y2 `# d2 N- |1 \7 {0 d. f# u
东夷人擅长射箭,人人善射,对东夷人来说,弓就是他们的灵魂,每一个东夷男子出生之时,家里的长辈都要为他制作一把弓箭,并请巫师施法降幅,自此之后,这张弓就是这个男孩的第二生命,弓在人在,弓亡人亡,东夷战士作战勇猛者,其最大的奖赏也是一张强弓,这种弓弓力强劲,极难拉开,只有最强壮的勇士才有资格得到。东夷人自幼与弓相依为命,成年后个个都是神射手,淮河流域山林众多,地势复杂,淮夷人生于草莽,早习惯了在这里穿梭生活,商国军队在这些地方跟他们作战,那便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胜算很小,帝乙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要对付淮夷人的最重要的战略手段便是利用东南地区的本土力量。
. [- G: D8 `- K, @
3 r. @5 u; Z% `0 v8 o9 L2 |$ I当年的彭国便是东南地区最强的本土力量,可惜被文丁大王一气之下灭掉了,帝乙不得不重新物**友,经过一番考量筛选,他选定了攸国,并立刻花大力气扶植攸侯,攸侯长期以来也一直为淮夷人的进攻而苦恼,帝乙能选上他作为盟友让他大喜过望,双方一拍即合,结成了牢固的攻守同盟,按照盟约,攸国是对抗淮夷人的主力,商王朝为其提供物资补给,并且也会出兵协助攸国作战,得到了战利品,双方平分。
& y3 u+ V3 J$ q6 j
7 K: w8 A1 I# C* N东南方向的威胁暂时解除后,帝乙又将目光投到了西北方向,在那里,他将面对两股力量:宿敌鬼方和亦敌亦友的周国。, Z3 V% b8 o% {* W6 h- ?/ p
8 \, g1 m: u: F1 \# ?3 h
 楼主| 孙铎 发表于 2011-12-18 10: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天作之合
1 N0 V2 m0 \0 X& q1 I0 U; W0 o
- _' d7 N$ l$ k, Y. V# Q. S一,商周联姻
, ^2 J& f& r0 A, g5 |2 L" J6 j+ l- {" k( ?% H& |" I
商周之间,几代人的恩恩怨怨,实在难以道尽。商王武乙于渭水流域暴毙,极有可能是周人下的手,而周侯季历在殷城囚禁至死,这笔账却要算到商王文丁的头上,偏偏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太任,便是当年季历娶来的商国女儿,因此姬昌又算是商人的外孙。季历依靠与商族联姻获得大权,最后却又死在了商王手中,商周之间的这些恩怨情仇,其狗血程度比起当今的某些言情剧也毫不逊色。! ~8 U3 Y( y3 [. b5 m# i
9 s2 m& K; D* q+ Q: x4 C9 ]
帝乙将目光投向西北方时,姬昌正因对抗鬼方而焦头烂额,游牧民族对上农耕民族,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优势,鬼方又是占据黄土高原大部的强大游牧民族,周国只是渭水流域的一个小国,能对抗鬼方这么久而不亡国已经是极为不易,这也正表明了姬昌能力和手段的非凡,尽管如此,周国为了对抗鬼方已是左支右绌,亟需援手,这时,还真就来了两大援助的力量。3 v( P1 x' N& Q9 s: v( t+ V' [

. F# _: v' l% S1 z! i" ~第一股力量是居于黄河以西两千多年的羌人部落,羌人这些年也频频遭受游牧民族骚扰,不胜其烦,他们和周人有共同的敌人,由此便走到了一起,结成联盟,共同对外。
0 \- |. G' M% S7 e/ ]3 e4 H+ M7 Y8 |- K4 y2 @
第二股力量便是来自商王朝的善意了。帝乙放出信息,有意化干戈为玉帛,抛弃旧怨,共同抗击鬼方,为此,帝乙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促成这次联盟,最终使用了人类千百年来最常用的结盟方式——联姻。5 \; S$ n2 ]7 {9 {" T1 b8 O1 v

) H6 f4 H: ]7 {7 M9 N1 R6 i为这次联姻搭桥牵线的是与周人隔渭水相望的崇侯。周人在渭水以北,崇国在渭水以南,两个国家都是黄河以西最强大的地方势力,这个崇国就是当年的夏后氏后裔,夏后氏在建立夏朝之前,其首领称崇伯,夏朝灭亡后,一部分夏朝后裔与商王朝结成同盟,算是商王朝的属国,为商王牧守四方,这位崇侯便是商王的一个亲信,也是商王在河西之地的一处前哨站,充当商王耳目。
7 r$ g1 m# n) a+ x8 Y/ |3 o, A4 o" ~
崇侯领会了商王的意思,代表商王向周侯姬昌提亲,女方是莘国之女,莘国是当年大商贤相伊尹的母国,与商王世代联姻,地位尊崇,嫁莘国之女于姬昌,这也表现了帝乙大王的诚意,姬昌答应了这次联姻,与商国再次结盟。
& z) J# l1 j& j7 W8 z3 Q
( H6 W) G" m. r/ C: R1 B+ T7 E, B5 C8 P0 x3 C
二,两个世界的和解
1 T6 M; A; h2 {
* M3 ?" t: {% T, Q5 d9 ?2 a+ `这次出嫁的莘国之女叫什么名字已经无法得知,只知道史书上称她为太姒,太姒当时正值妙龄,而姬昌也正处而立之年,正是一个男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最有魅力的时候,太姒自东方来,由崇侯接到崇国,再渡过渭水到达周国。当时的渭水没有桥梁,用舟楫来回穿梭又不方便——周人的造船工艺实在不怎么高明——姬昌便命人搭造浮桥,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终于将渭水两岸连通起来,姬昌就在这渭水之畔,带领宗族臣属,以辉煌豪华的仪式迎娶太姒,这一男一女的盛大联姻,被时人称为“天作之合”。. d3 n% z% O$ O$ T# `6 c9 G6 p
5 `+ A, P0 O* @2 w  g+ ~
请看《诗经·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有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4 k) a( B5 ^1 |0 O

# R! {4 |/ L+ P. n5 P帝乙将太姒嫁给姬昌之后,又为自己的儿子子受——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举行了婚礼,娶的是羌人之女纪姜,也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姜王后,这个纪姜是纪国人,纪国虽然是羌人的国家,却不在羌人的传统聚居区黄河以西,而是在山东境内,与东夷人杂处,跟商王朝的关系不坏,但也没好到需要联姻的地步,这次娶纪姜为太子妃,不过是做个姿态,表明商人愿与羌人周人忘却旧怨,共同抗敌。% }- j! r* h+ R4 d* m9 b

7 H" o! ?0 a( e/ w6 f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联姻活动,许多羌人和周人娶了商王朝的贵族女子,许多商国贵族娶了羌人子女,在对抗了两千年后,东西方两大民族群体难得的走到了一起,互相嫁女,互相为对方哺育后代,互相影响对方,“天作之合”,说的不仅仅是姬昌和太姒,也不仅仅是子受和纪姜,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一次炎黄后裔同蚩尤后裔的大联合,自此之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再不是敌对关系,而是成了一家人,是肝胆相照的兄弟。整个华夏大地洋溢着一片欢欣喜庆的气氛,“娶一个西方女子”成了当时朝歌城内最时髦的话语,而“嫁到西方去”也是朝歌城内的姑娘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W+ Z5 \$ P& N9 K. z5 @; @! i3 G. C' T2 E$ r% z5 k
三,梦呓
! e- H) ~) [3 B; c3 A
- ^# Z  U: Q# b0 ?( Z在很多人的眼中,永远的和平和繁荣即将到来,在东亚大陆上的这个小世界中,即将实现大同盛世。' g' A* h+ l! u9 l

1 r% v' I: p, z2 F( v明白政治的人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些无知之人的梦呓罢了。
( j: B. A( a' L  `* e+ x' b1 F$ V7 \0 C, @1 C$ r
姜尚就是其中一个,姜尚字子牙,吕国人,因此又叫吕尚,羌人后裔,吕国是羌人所建之国,却跟纪国一样,不在黄河以西,而在河南南部的南阳一带,她的边上,又有一国,叫申国,也是羌人所建之国,跟吕国本是一家,后来子孙繁衍,便分了家,成了两国。《封神演义》中说姜子牙有个师弟申公豹,其原型便是申国的一位国老。
3 m2 ?3 i# l% j" N  X( e3 |4 M0 ]8 W5 f7 t- b
姜子牙出身并不低贱,正相反,十分高贵,在那个时代,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是贵族出身,最起码也是没落贵族,像商朝的两位贤相伊尹和傅说,都是没落贵族,正因为他们有着这样的血统,才有可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和学问,姜子牙出身高贵,又有学问,后来成为了羌人的大巫师。/ G9 @( Q9 J% S
. f) m* z9 a$ G' \) [
姜子牙年轻时曾游历四方,见识广博,他来到纪国时,正赶上商朝太子子受迎娶纪侯之女纪姜,场面之热烈丝毫不亚于姬昌迎娶太姒的场面。当时的子受正是一个少年,而姜子牙已经是一个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了,在场的很多人都受到婚礼场面的感染,相信东西方将自此归于安宁和平,姜子牙却不信这个,他作为一个羌人的后代,明白当年的羌人祖先是如何受商人欺负凌辱的,这是一种深刻于骨头和基因中的仇恨,绝不会因为一次华丽的联姻而有任何改变,两大民族群体互通婚姻,生下来的绝不会是和平,而是仇恨和伤痛,迟早有一天,外甥会向舅舅举起屠刀,表兄会被表弟灭门,那些联姻的后代会被温暖的亲情和冰冷的政治撕裂,跟自己的母族亲人在战场上相会。
; h# D8 \2 p# _- R
6 |" @8 b, S7 e# F# ^2 Z! I姬昌娶了太姒,生下伯邑考,姬发,姬鲜,姬旦等十几个儿子,后来伯邑考被表舅商纣王子受剁碎,做成肉饼被父亲吃下,姬发则灭亡了商朝;子受娶了纪姜,生下了武庚等几个儿女,后来商朝灭亡,子受于鹿台宫自(山海诸神人人爱)焚而死,武庚也在反周失败后被表兄弟姬旦处死;姜子牙没有赶时髦娶一个商族女子,而是明智的在纪国娶了一个羌人女子为妻,生下几个儿女,大女儿邑姜后来嫁给了周武王姬发,成了周王朝的开国王后,是周成王姬诵的生母,长子则帮助姜子牙剪灭商朝,后来继承了姜子牙的齐侯爵位,成为齐国的第二代国君。/ ~0 G; n6 `- H) n3 y

, t5 S$ {& E" p0 Z/ _5 C- r天作之合,生育出来的不是和平,而是仇恨、战争和人伦惨剧。
4 g  V  {. c: \( o
4 z3 u6 C4 B# r- Q# J4 k# Z【第六章】 商王帝辛
( o* L. Q: C, B7 M% \0 [. {; v
$ t# E6 s5 E  X' r8 P3 [" N帝乙做了26年的商朝大王,于在公元前1076年在朝歌王宫病死,王位传给了他的次子子受,这位子受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商纣王,他即商王位时30岁,做了30年商王,在他60岁那年,朝歌城破,商朝灭亡,他在鹿台自(山海诸神人人爱)焚。) ^/ T- J6 m* m% ~: R0 g; s
0 S9 j) `3 M4 d2 r
大商诸王,除了名字之外,死后都会有一个以天干命名的号,子受的号是辛,因此他又被后人称为帝辛,或子受辛。这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君王,在他的统治时期,存世五百多年的煌煌大商轰然灭亡,但也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商王朝达到了全盛时代。
/ N7 P4 p  ?4 W2 W1 t; U$ y; Z
+ u' B6 m) y9 o; Z孔子曾言:殷有三仁。这三位仁人便是比干、箕子和微子。其中比干和箕子是帝辛的叔叔,微子是帝辛同父同母的兄长。微子名启,启就是开端,开头,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因封地在微,世称微子。微子出生之时,他的生母还不是王后,因此他的身份是庶长子,可是当他的同母弟弟子受出生时,他的生母却被立为了王后,因此子受便成了嫡长子,按照商朝继承制度,王位只能传给嫡长子,微子因此与王位无缘。两人同父同母,却只因为出生时母亲身份不同而弟弟为君兄长为臣,此乃天意,微子也无可奈何。" Q+ N- X* `" W! F! b3 ?' K/ o' C
. G, x( R3 Y. Z6 b# F6 Y8 |. i
但子受被立为太子,却也经过了一番波折,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微子的身份究竟应该算是庶长子还是嫡长子,朝中的大臣宗族有不同的看法,有关微子可能被立为太子的传言也一直没断过,商朝诸臣因此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微子即王位,一派支持子受即王位,双方各抒己见,明争暗斗,朝歌内部几乎因此分裂,但总起来说,支持子受的一派要占到上风,比干、箕子这些重量级人物都支持子受,而子受本人也十分优秀,高大强壮,英俊健美,睿智聪颖,文武双全,各方面都比兄长微子要高出一筹,十分得商王帝乙喜爱,经过一番考量,帝乙立子受为太子,王位继承人之争至此告一段落。( H, K9 @! G; A/ m
帝乙病死后,子受即位,成为商王帝辛,他是当时天底下最优秀的男人,英俊的面容,强壮健美的身躯,睿智深沉的思想,渊博的学识,矫捷的身手,无穷的力量,无上的权力,在很多商人的眼中,他简直就是天神的化身,至少是最接近天神的人,而帝辛也正是这么看待自己的,他从小就有超人的智慧,明白大商王朝已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旧的制度已经不合时宜,需要改革,旧式的贵族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大商王朝需要新的血液,出身低微的“小人”成了商族振兴的新支柱。' P& G4 x: {. D; x/ z
5 x% |; V7 ~% `$ w9 I/ A
帝辛的心中有一整套改革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步骤他也是胸有成竹。首先,依靠战争树立自己的权威,同时让一批立有战功的新人进入大商朝堂,然后,用这些新人为种子,扩大商朝内部实干派的力量,培养一股完全忠于商王个人的青壮力量,作为改革的班底,接着,持续发动战争,通过战争,加强商国同周边各国的交流和联系,构建一个大帝国的雏形,在世界(华夏)范围内传播商族文明,将商王的权威播撒到九州天下,最后,待到商王的权威达到顶点,再反过来整顿内部,利用新生的青壮力量,打倒巫教,建立一种新的宗教,商王本人即是教主,将掌握在王族手中的神权收归商王个人,抬高王权,压低各个臣属贵族的权力,宣扬“君权神授”理论,商王即是天帝,生而为王,死后为神,商王不再是天帝的臣属使者,而是天帝的儿子,是“天子”,从而建立一个世俗王权与宗教神权合二为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8 k8 O" F( x  o, t' a" M- O
2 [! W0 v7 B( @0 v帝辛是个超天才,他一步一步的实行自己的计划,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他改变了帝乙时期扶植盟国为主直接出兵为辅的政策,发动商国的精锐大军进入东南地区同淮夷人作战,朝中重臣多数不以为然,帝辛也懒得理他们,尽心安排军事,御驾亲征,一战而大获全胜,俘虏夷人无数,浩浩荡荡的回军凯旋,献俘朝歌,威震四方,经此一战,帝辛这个新任商王的权威树立了起来,同时,一批有能力有野心但出身低微的小贵族流亡者在战争中展露头角,其代表人物是,费仲、尤浑、飞廉、恶来。费仲尤浑有文治之才,飞廉恶来有武战之能,这四个人都是才智非凡之辈,深受帝辛信任,故而虽然他们出身不高,人脉不广,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跻身大商朝堂,手握重权。帝辛带来了巨大的胜利,却也引来了极大的矛盾,在他提拔起费仲尤浑等人之初,那些贵族大臣就明白了他的意图,对此激烈反对,比干身为大宗伯,掌管王族,又是帝辛的亲叔叔,还是帝辛得以登上商王宝座的重要支持者,在朝中能量巨大,他就当面向帝辛指出,不用贵族,重用小人,不用亲戚,却用外人,这大商江山迟早要归他人所有,而百年之后,王族子弟也再无立足之地。比干所言正是众人所想,有战功不给自己人却要送给外人,有重爵土地不授予亲戚却要赐给毫无血亲关系之人,这种做法实在令人心寒,也很危险。6 H6 O8 X- M1 ?" [6 `

  q( W* L' N& b/ q# V+ w帝辛对此早有准备,他大张旗鼓的封赏费仲等人,正是为了刺激这些得过且过的旧贵族,现在他们眼红,想得到权力爵位,那就走出朝歌,率领着族兵随商王出征,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换取军功,荣耀门楣。
: m! p# G+ _% {. b2 g2 a, g
8 U' a! Q# k% u% ?" [5 B2 T5 }帝辛的话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人就此走出安乐窝,远赴边疆建功立业,但这些人多数是公侯家中不得志的庶子或旁支子弟,他们受过贵族教育,精于搏击箭术,却苦于无法出人头地,帝辛大王的话给他们指出了一条路,为国开疆拓土,为子孙搏个封荫,就在此时!
; w/ K% I5 J5 A$ k/ a) P0 ]6 v* a% Q: h; q5 I8 Z7 c8 _
大商王朝的战争机器轰隆隆发动起来,在随后的十年中,共有五万商国精锐深入东南蛮荒之地,同淮夷神射手对垒作战,商朝文明的触角一步步向东南地区延伸,淮河流域也随之得到开发。商人仿佛回到了高宗武丁大王时期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全盛时代,天下诸侯再次见识到了商族的勇猛和活力。
% g. v4 @1 H' n
4 {) e$ k" F: \- T0 P! |6 [& o4 P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出现了很多后起之秀,这些人都是各个权贵家族中的佼佼者,对商王本人十分忠诚,甚至超过了对自己家族的忠诚,对这些人,帝辛也没有食言,依照军功授予爵位土地,于是,在东南地区,商丘故地,一个个新建的诸侯国相继涌现,由此也产生了一大批新贵族,这些人都是好战好武,积极进取,为了国家和个人的荣誉毫不惜命的强悍军人,是大商王朝的生力军。
/ T* K  S2 ?8 j8 ~, f
- z' a( r7 ], |" [( P% R战争机器和好武精神一旦被发动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刹住车的,好在帝辛也不想这么快就刹车,东南形式一片大好,北方和西方却还有许多敌对势力需要解决,帝辛需要更多的新贵族,更多的青壮实干家,更多忠于自己的臣属战士,于是,在将淮夷人打得大败之后,帝辛又将兵锋指向了北方。
2 i5 Q- I5 ?/ C) y8 v3 v【第七章】 四大神将: p' m( R) V2 r6 J# ~/ G  V
7 d/ d# G0 T5 t
上古时期,百姓好武,商王帝辛以战功换取勋爵,更刺激了这种好武风尚的加重,帝辛自身身手非凡,他所重用的人也个个文武双全,便是费仲尤浑这样的文臣(实际上那时并没有纯粹的文臣,大臣都是文武并重,只是有些人侧重于文治罢了)也是武技不俗。帝辛座下,有四位勇猛无敌的亲信大将,分别是:崇侯虎,攸侯喜,飞廉,恶来。) ~: r- z/ `7 ~# [- p8 r

. O# D" M$ z+ |0 q+ q" U6 E7 m: K: b) ^; n6 r崇侯虎本名崇磺,其勇猛之处,胜过虎豹,在河西之地威名远播,人们便称他为“虎侯”,因是崇国君侯,俗称崇侯虎。在四大神将中,他最得帝辛信用,爵位最高,实力也最强大,担当的任务也最重。0 q, q( h6 C' @9 n4 O: I8 |! r
9 @( J& {' n; U4 U) Q$ }
崇国本在中原地区,在帝乙大王时期迁徙到了渭水流域,就在西安附近,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夏后氏虽然式微,但其留下的遗产却也让崇国大为受益,崇国与周国,一个在渭水之阴,一个在渭水之阳,隔水相望,并列为河西诸侯之两大强国。论实力,崇国地处关中平原之中心,地理条件优越,北有渭水,南有终南山,拥山河之险,得地利之美,国人众多,周边又无战事,势力极为雄厚,他就是商王朝在河西羌人聚居区内钉入的一颗钉子,强悍锐利,足以震慑河西诸侯。而周国,地理条件不如崇国优越,周边宿敌不少,北方更是有众多戎狄部落对其虎视眈眈,连年的征战锻炼了国人的战斗力,却也阻碍了周国的发展,延缓了她强大起来的速度,因此在实力上,逊于崇国一筹。
- A1 a/ r# N+ h- r7 J' {
1 H' N0 R3 i* E" g0 y在声望上,崇国是河西之地的外来者,是作为商王的耳目来监视众多羌人国家部落的,很不受人欢迎,而周国本就是羌人一支,世代联盟,姬昌仁名远播,深得河西诸侯拥戴,为众位诸侯之伯长,称为“西伯昌”,声望之高,便是商王也比不上。
. {- `8 g  `6 |; `, B" r( h; \1 ~) _8 {' a+ n$ e
因此,崇侯虎实力强,河西诸侯都怕他,但不拥戴他,有些孤立;西伯昌实力稍逊,但与诸侯关系亲近,很得人心,是河西诸侯中当然的领袖,声望极高。
- u; H7 i- ~! ^* \  {& f
( W& \6 W0 v9 G: t0 t( {由此可知,崇侯虎实际上是处于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他的北方是以周国为首的众多诸侯国,西方是分布广泛的羌人部落,东方是骊山氏等与周国亲近的蛮族部落,南方是濮人庸人蜀人彭人的部落地盘,这些部落也都是亲近周国的,崇侯虎之处境如此,简直是危险之极,稍有不慎,便是被人吞入肚中骨头都不剩的结果,他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屹立坚持几十年,震慑的那些诸侯不敢有所异动,在河西人的眼中,这也是战神一般的人物,只是,孤身作战的英雄,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4 c5 y$ Q8 n8 \. g& d; h/ p, ~5 ~$ _+ `7 n
攸侯喜便是攸国国君,名喜。他与崇侯虎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为商王朝扶保边陲,崇侯虎负责监视整个西方诸侯群,包括周国、羌人和鬼方,攸侯喜则负责协助商军对抗淮夷,在东南地区地位超然,实力雄厚。因攸国地处淮水下游,水网密布,又靠近东海,攸国的造船技术十分高超,并有了丰富的近海远海航行经验,其部众子民,也多熟悉水性,水军实力强悍。
$ B% F* n, P  M9 b6 ?8 X9 d5 t  W0 t4 A7 Y( o' t
飞廉、恶来是父子俩,姓赢,是当年被夏启攻杀的伯益的后代,小贵族出身,飞廉的父亲中潏曾受命在河西之地建立一个小诸侯国,负责监视周国和羌人,但不久国灭,飞廉带着几个儿子回到朝歌,寄人篱下,生活困苦,因帝辛以战功授爵,父子两人才有机会重振先人声威。帝辛北上亲征时,恶来就护卫在帝辛左右,忠心不二,飞廉则领军冲锋,神勇无敌,父子两人都气力过人,勇武异常,擅长奔走驾车,深受帝辛重用,留在中枢握有重权。飞廉常常作为帝辛的钦命大臣到北地巡视,声威赫赫,恶来则掌管朝歌戍卫军队,相当于中央军区司令,权力极大。但他们出身低微,不像崇侯虎和攸侯喜有高贵的血统和广博的人脉,执掌中枢兵权之时多受人攻讦,处境有些尴尬。0 ?% _1 d4 X7 b7 B

% P' b* ^( b8 b( ~! [( M! q6 c除此之外,父子两人另有封国,其中恶来的封国就在朝歌附近,国号为——秦。
: @+ j- j0 l" x! U9 g% q
% a; _# D! H* q5 p3 b帝辛的这四员大将,当真是威震天下,无人不知,帝辛也以此甚为得意,与四人愈加亲厚。除了这几个人,帝辛任用的费仲尤浑等人也是一等一的人才,能文能武,气度非凡。费仲原本是个流亡者,才气甚高,经人举荐,被帝辛看重,为商王宫大冢宰,相当于后世的王宫总管,但权力比那些总管要大,其职权更像明朝的内阁阁老,便是比起比干箕子这样的重量级王族宗亲也不稍差。( Q& ^2 H% A$ `& H0 y; b  P4 J" U
2 z3 R6 S' [) V2 U' ^6 c
尤浑进入中央稍晚,鹿台建成后才得帝辛重用,主管王宫财政,在此之前,他在北方与飞廉主持巨桥米仓的筹建工作,为帝辛进军北方戎狄做准备。帝辛亲征北狄之后,因其在后勤上面极有天赋经验,便命他主持鹿台的建造工作,后来渐渐代替费仲,成为王宫大冢宰,费仲则代替商容,成为大商国相。
& u7 H' c8 o# N6 W+ }) s" I; D, ?$ t3 i. d) Z; u4 F9 O
上述之人都对帝辛忠心耿耿,帝辛也对他们信任有加,但君臣之间并不是亲密无间,毫无芥蒂,帝辛座下的四大神将中,飞廉恶来出身微寒,得帝辛重用,感激在心,唯帝辛之马首是瞻,对帝辛的各项政策也都全力支持,但崇侯虎和攸侯喜二人却是不同,尤其是崇侯虎,他与帝辛最为亲密,在四员大将中地位最高,也最有主见,同时,也是最唯一一个敢直接顶撞帝辛的人,帝辛抬高王权,贬低群臣,崇侯虎作为一个出身高贵的大诸侯,实在难以容忍,为此屡次与帝辛闹矛盾,让帝辛大为光火。再有,崇侯虎身在河西,虽是为了震慑和监视西方诸侯,却也跟这些国家有各种联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跟姬昌是连襟,姬昌的妻子是太姒,崇侯虎则娶了太姒的妹妹少姒,在当年帝乙大王一手导演的东西世界的大联姻活动中,崇侯虎和姬昌都娶了莘国的女儿,还是姐妹俩。后来姬昌被帝辛囚禁,崇侯虎也曾为姬昌求情,让帝辛十分不满,因为这种种缘故,两人之间有了裂痕,关系也渐渐疏远,直至最后崇侯虎为姬昌所杀。! _( g4 z! s2 o* r! n# G
4 i. [- H* H- V) H) @1 M
姬昌杀崇侯虎,灭崇国,其间原因众多,难以说清,家事国事纠缠于一处,难辨对错,但姬昌属于西方世界,崇侯虎忠于东方王朝,两人阵营不同,其兵戈相向,互相仇杀的结局,却是早已注定的事。; C- B" ~! g- S, n9 H

+ Y) _8 e7 X1 W( i* Y' K8 x2 n  N
/ o$ W! Z& w, Q" R4 D% C* b  d: z1 l
* R3 s, V  L9 P) F& x# H
2 S" H3 l' p% D2 t3 I3 H' P. I* _
 楼主| 孙铎 发表于 2011-12-18 10: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孙铎 于 2011-12-18 10:11 编辑
' ^- ~( A& U2 H7 g
3 [$ \/ v1 p1 H【第八章】 起伏# h! y/ C4 k+ l( w* i8 G6 K
# T% Y  I4 J. P0 O& u
姬昌自二十岁执掌周国,在其后的三十多年中,带领周国挣扎求存,并一步步强盛起来,渐渐成为了河西诸侯中的伯长领袖,甚至隐隐与商王帝辛有了分庭抗礼的趋势,当时的形势是,帝辛为东帝,姬昌为西王。
8 G, y+ N. U% j3 H" N% i& G% s. m8 |( s; U* u* Y! Q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季历之死,姬昌一日都未曾忘记,随着周国实力的强大,灭亡商国,为父亲报仇似乎成了件很有把握的事情。但在灭商之前,姬昌必须先稳住一个人——崇侯虎。5 [3 c8 w# {3 G) y9 Z
; M( f$ p0 x! q
崇国的实力要强于周国,但崇侯虎在河西没几个盟友,势单力孤,这又是他的劣势,因此崇侯虎虽然受命威慑河西诸侯,却并没有动用过几次武力,与河西诸侯的关系,还算过得去。6 f0 A  F- T0 U- C9 b# u) X7 K
8 \$ y$ ^1 e. y6 p0 X/ b
但姬昌连年不断的持续扩张引起了崇侯虎的担忧,姬昌心里想些什么,崇侯虎也多少能猜到些,这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是大禹王的子孙,黄帝后裔,属西方部族,照理说跟河西诸侯炎帝后裔站在一个阵线才对,而且夏王朝就是被商国所灭,商族于自己有灭家亡国之仇,周族却跟自己有姻亲关系;另一方面,夏商之争已过去五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便是再深厚的仇怨也该解开了,当年大禹王夺了有虞氏舜帝的天下,后来太康失国,收留少康的却也正是有虞氏,如今的大商神王子受待自己十分亲厚,常以兄弟相称,赋予自己重任,自己又怎能背叛他?) F" Q  E6 o+ a8 A3 d2 c6 x
' |4 `% k' I2 [. M9 Y( Y
崇侯虎左右为难之时,姬昌却主动找上了他,两人谈了些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崇侯虎做出了什么许诺我们也无法知道,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那之后不久,姬昌就向黎国发难,亲率重兵攻伐黎国。4 C% o. s% J: K, n$ I  V. {

# x0 }% E& o) L0 T黎国是商王朝的重要属国,原是蚩尤氏九黎族的后人,跟商国极有渊源,此国位于太行山西麓,是商国对抗西方诸侯和北方戎狄的一个重要军事盟友,而且黎国距朝歌不足二百里,担当着护卫大商王都的重大使命,是商国不可缺少的卫星国,黎国若是被灭,则大商震动,朝歌危矣。1 s- H% |3 g9 `2 _) u

! _3 O$ ~) m3 b* d6 ]  l# f姬昌攻打黎国,除了为灭亡商国铺平道路,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便是黎国作为商王朝西进势力的先锋曾多次跟西方诸国发生冲突,西方诸侯因此吃过不少亏,这次自己若能灭掉黎国,除掉商国的一个屏障此为其一,为西方诸侯出一口气提升自己的威望此为其二,离间帝辛和崇侯虎的关系然后拉拢崇国为自己所用此为其三,姬昌心中的盘算可谓精矣。
2 ~8 {# O5 l6 l" t: t" o) n9 f* s( A) Q& \1 x- J# O" R$ c6 j
文王伐黎,是姬昌染指东方的开始,是一个明白无误的向商王朝宣战的信号,这也意味着帝乙大王苦心经营的东西大联盟开始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民族大仇杀。, S- X5 {; I' k. c$ b! x
, |& k' r9 b' E

7 x2 B* c* j% V( E  \% m姬昌稳住崇侯虎,稍事准备,便远离国都,深入河东亲征黎国,胸中满是自信,以为胜券在握。在他看来,此时商王朝正将精锐力量用于东南淮夷的战事,无暇西顾——便是反应过来也没有足够兵力和时间翻越太行山救援黎国——此战之后,周国的势力范围将推进到太行山下,那时天下的一半便是自己的了!他这般想原也不错,却没想到,在他刚刚发兵之时,崇侯虎就已经将他的军事意图奏报给了帝辛,帝辛大怒之下,决定御驾亲征。+ B9 h* }7 l+ y* k& D

) h9 [6 D9 I, G8 U; l这是一场双雄会,帝辛的兵力不算多,但个个都是精锐,且手下还有飞廉恶来这样的绝世猛将,再加上他占了大义名分,逞天子之威,挟神王之怒,一战便将离国远征的姬昌擒来,周军大败,全军覆没。
5 n  ^2 c3 j" _% N+ _
" w+ s% m0 z/ Y# C0 e这是姬昌自任周侯以来所遭受的最重大的失败,他想起了当年自己的父亲季历就是因为太过锋芒毕露而引祸上身,商国的力量太强大了,便是只动用一小部分精锐,也不是周国所能承受的,在这个时候与商国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 X- u) D( h3 N4 ]+ z$ `3 E

* ~, j$ B$ D# j2 N& e) C1 p姬昌还想到,商国能这么快反应过来,纠集军队来救黎国,一定是崇侯虎暗中告密,让帝辛有了准备。
1 d8 w; a7 a- k- P: A1 f
1 u; {' L) @3 X5 _6 m姬昌的失败还连累到了河西诸侯,征伐黎国,动用的不仅是周国的军队,还有河西诸侯前来助阵的盟军,这些诸侯多属于炎帝后裔,几百年来受商王欺榨凌辱,早就都对商王朝心怀不满,姬昌连年得胜,张羌人之威,又多次来鼓动他们,这些人便动了与商国反目的心思,姬昌战败被擒,联军无一生还,对这些国家的打击也很大,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面临大商神王的震怒。* M. N  J- U6 m: l2 U8 Y# x

4 a) ~1 @6 [0 [5 v周国纠集诸侯征伐黎国,随军的国君不止姬昌一人,姬昌被擒,那些跟随姬昌出兵的国君也没能跑掉,有的阵亡,有的,则跟姬昌一同做了帝辛的阶下囚。& X* O3 L! @7 y! P/ x( N

! X9 I( O6 z) S姬昌不像他的父亲季历,受不得半点委屈,他自小经历无数磨难,忍辱负重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无法接受的事情,他也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英雄,败了便是败了,面对将他击败的帝辛大王,姬昌放下尊严,赤身裸体,用绳索将自己捆绑起来,双膝着地,就这么咬着牙膝行到了帝辛面前,低下头颅,乞求帝辛饶他一命。
8 G+ A. ~7 c9 U- m: X0 Z0 W; `; [. y8 q  _4 H% |; v2 c0 I( ]
对于背叛自己的人,帝辛向来毫不手软,这次对待姬昌却破了例,接受姬昌的乞求,饶他一命,随商王回到朝歌听候判决。8 d$ V4 e' F# a8 }2 U; e
3 Q: h8 @- \  o# W$ ~
帝辛为什么会放过姬昌,原因很多,其中一条,便是很多人为姬昌求情,这些人包括一直与帝辛相亲相爱的姜王后,与羌人有姻亲关系的朝中大臣宗亲,还有自己一直十分信任的崇侯虎。3 _- |5 E+ e/ w. F5 T0 M
+ }+ E3 N2 L/ P& g+ C
不得不说崇侯虎在姬昌帝辛双雄会事件中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告密者的角色,当姬昌来劝说联合他时,他当场拒绝了与姬昌结成同盟的提议,却不知出于何种考量对姬昌发兵征讨黎国表示默许。姬昌得了他的许诺,才放心远涉千里之外攻打一个大国。但姬昌离开后,崇侯虎随即惊觉姬昌的用意,自己纵容姬昌伐黎,这便是明白无误的背叛商王了!崇侯虎再不敢迟疑,立刻派出信使向帝辛报告,同时动员崇国军队,征讨河西诸国。
! M7 }+ w$ [0 f6 G* S# ^% g2 C
" {4 m0 T9 s+ N4 W, \9 q河西联军面对商朝军队一触即溃,除了帝辛的军事天才和商军的勇猛无敌,还有后方不稳的原因,国君领着军队在千里之外迎战商军,大后方却被崇侯虎搅了个天翻地覆,崇侯虎也是个果断决绝的人,明白自己的立场,姬昌已经背叛商王,那就是自己的敌人,要让姬昌快速落败,同时消除商王对自己的不满,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击他的后方基地。9 n& r2 M* h2 t
6 N" y8 b+ R+ p" o% q
对于蠢蠢欲动的河西诸侯部落,崇侯虎采取了严酷的高压政策。煽动造反者,杀无赦,散播流言者,杀无赦,发表仇视商国言论者,杀无赦,企图助姬昌一臂之力者,杀无赦。河西之虎崇磺第一次显示出了他的威力,在滚滚人头和遍地血腥中,河西诸侯战战栗栗的意识到,崇侯虎才是大河以西之地的主宰。: k" [, u% y! \* B" u% C

' J# o% W6 X7 }4 ~5 p3 `数十个国家因崇侯虎的清洗行动而灭国,上百个部落被屠灭,死在崇侯虎手中的人超过十万,他成了河西之地不折不扣的魔王和杀神。. m( m  G  @# N8 |

" @$ W8 y9 I7 }
# ]8 ]3 l& ?6 M( ]但是,崇侯虎毕竟与河西诸国有种种姻亲关系,他的妻子是姬昌之妻太姒的妹妹,他的众多臣属也娶了羌人女子为妻,其中不乏一些跟周国关系密切的诸侯之女,便是崇侯虎想血洗河西,将对商王不忠的人全都屠灭,他的那些部将臣属也不同意,联姻几十年,双方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孩子也都长大成人了,难道要让这些表兄弟自相残杀?$ E' d3 k7 U4 ~% Y- z. \
! F, a2 d$ P3 ?1 u. W# R+ g9 L, _/ G
没人知道崇侯虎的想法,作为商王的亲信和耳目,他一方面监视周国,威慑诸侯,一方面又对姬昌的种种扩张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当姬昌越过他的底线时,他又会毫不犹豫的向商王告密,紧接着又大开杀戒,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而当他可能要向自己的亲友开刀时,他又退缩了,他为姬昌向帝辛求情,并替姬昌的长子,同时也是自己外甥的姬考(伯邑考)出谋划策,教他怎样讨商王欢心,怎样营救自己的父亲,怎样稳定局势,怎样联合商国重臣向商王施压。1 L; j9 \% x- V! k
& H% x& n0 P1 a) u
那时的伯邑考才刚刚十五岁,还是个少年,现实让他不得不像自己的父亲那样早早挑起执掌周国的重任,他深恨姨丈崇侯虎,却又不得不听从崇侯虎的安排,以倾国之力物色美女奇兽珍玩异宝,反复向商王表明忠心,暗中派遣大臣使者联络商国诸臣为姬昌进言。他的努力似乎很有成效,姬昌虽然没被放归周国,却也没有被处死,商王对他背叛自己的怒火也淡了,将他囚禁在羑里这个地方,一时也没杀他的打算。
; d9 R6 v8 S" x9 i/ j; j  i  U: W* }( p" }  `6 k
帝辛不杀姬昌,除了来自身边的压力外,还有一个十分狠毒的用意,伯邑考为保姬昌的性命,简直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将周国所能拿出的东西都献了出来,这些都是姬昌执掌周国几十年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当,是周国强大国力的保障和基础,现在伯邑考为救父亲不惜代价,周国国力必然会遭到极大消耗,相信不出几年,便会消耗殆尽,那时,姬昌是死是活,还有意义吗?
/ M: c# U/ k: W8 B3 s- E; ^! T1 [! E' _& t4 L  T! k
况且,近年来北方戎狄屡屡南侵,帝辛正要亲征北狄,大军一动,耗费钱粮无数,伯邑考献给商国的财物,正好可以作为北征的后勤储备,这样,既削弱了周国,又减少了北征的花费,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P' c* S, g1 n# F
( k" C" v+ ~; y0 f
【第九章】苏妲己
4 V4 ^' F0 f, Y8 J5 r. s
7 C! O1 J3 Q1 V! g& L  \帝辛将姬昌的事放在一边,注意力全都投注到了北征事宜上,这是他成为商王以来的第三次亲征,第一次亲征将侵扰商国几十年的淮夷部落打得大败,树立起了商王的权威,第二次亲征,以周国为首的河西联军灰飞烟灭,姬昌连同好几位诸侯成为自己的阶下囚,帝辛有时候会问自己,这第三次亲征,又会取得什么战果呢?
& T6 u. H) W1 x
: _( E7 }2 z- s/ ?$ l帝辛北征的主要敌人不是鬼方,鬼方在商国的西北方向,与商国还隔着太行山,现在周国再伤元气,鬼方又开始趁火打劫了。帝辛的目标是以有苏氏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靠近中原已经有几十年,虽然一直没有给商国带来多大破坏,却也是盘踞在商国北部的一股很不安分的敌对力量,时不时就要来骚扰中原诸侯,已经有好几个小国因此覆灭,以前帝辛没功夫搭理他们,这次周国臣服,淮夷人又被打得连连败退,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帝辛便要用兵于北方,教这些蛮人见识见识大商神王的威力。) ?2 H- P8 u; n# b( ]; Z" V* D0 a

3 b3 L. s1 s  [2 y自几十年前的文丁大王时期,亚欧大陆的气温便开始下降,这导致植被退化,降雨减少,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他们迫于生存压力,凭借自己的天然优势和强大的战斗力,纷纷南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并且导致了一些文明古国和大帝国的灭亡。这其中,许多欧洲游牧民族便迁徙到了中国北方的燕山附近,再由燕山南下,侵掠中原,有苏氏便是这些民族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此时的有苏氏,尚处于半原始半奴隶制时代,国家还没有完全成形,但他很早便与商王朝发生了联系,商人将有苏氏当成了一个国家看待,由此便有了苏国,也有了苏国国君苏护。5 F0 Y# j5 Y) p( p- |

$ R" @4 S* G. J# O0 a苏国国号为苏,国君却不姓苏,而姓己,苏护有一女,便是在以后的三千年中大名鼎鼎的苏妲己。苏妲己,姓己名妲,名在前而姓在后,与中原人士的命名方式截然不同,却跟欧洲人的起名方式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苏妲己很可能是一个白种人,至少有一些白种人的生理特征。后世发掘的安阳殷墟墓葬群中,就有两具尸体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这反映了商周之际华夏与欧洲族群的联系,有苏氏便是从欧洲迁来的部落之一。  s( s& s) a+ }; k+ A: m' t# Y# l7 D
" ?5 D; V( y7 @3 W7 B% j; z2 h
面对锐气正盛的商国军队,有苏氏并没有抵挡多久,苏护战败,为保有苏氏血脉不断,不得已献出女儿,以求能得到商王的宽恕- f7 U/ F# T% E9 K
( ]2 z) w) Y) U5 \2 a
5 d- j( c* ]/ O! i# \
苏妲己长相如何,我们已经难以知晓,但相信每一个知道她的人都会把她想象成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至于怎么个美法,那就要看各人的爱好和品味了。总之,苏妲己是个美人,后世传说,帝辛就是因为她而丢掉的江山。
& ~( H% r% ?1 Z  U
5 F+ [2 v. Z) q: r* A那时的苏妲己也就是个十几岁的少女,放到现在可能还是个萝莉,可在三千年前,这位还未发育完全的少女便已经有了惊人的魅力,帝辛自见到她的那一刻便迷恋上了,赦免了苏护的罪过,允其归国,也没有制定什么后续惩罚措施,有苏氏就这样躲过一场灭国大祸,苏护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 y3 S8 J9 w# t
' O! H7 H2 h) o: `$ J
帝辛得了美人,只觉这真是上天赐给自己的宝贝,沉湎在温柔乡中,也不想继续北上了,休整一段时日后,命令飞廉留下来打扫战场,自己带着美人回师朝歌。" t. X; ]: m, v! ]& F

0 O) [/ I) n  u  r- u+ ^苏妲己对帝辛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没有大到使其亡国的地步?当然没有,但苏妲己的到来确实引起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很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有人失势,有人得势,有人振翅于九天之上,有人永堕于黄泉之下,有人活得很好,有人死的很惨。/ L3 l" j6 G/ W1 s) x4 [1 r
' F6 D0 z/ D) |% U! I! z
伯邑考就是死的很惨的那个。在费心费力的迎合帝辛的索求六七年后,帝辛对周国的态度终于有了变化,他似乎厌倦了这种游戏,有意放姬昌归国,前提是周侯长子入朝歌为质,侍奉商王。
4 ^8 X' {5 s" s* @# @7 O  F
1 n8 |( h! k* d# ]崇侯虎带着伯邑考来到了朝歌,在路上,崇侯虎曾反复告诫伯邑考,不要触怒商王,万事依照商王的意思去做,这样姬昌才有机会回转周国。
7 }. p. B( g, u; U1 N' O8 @4 J2 m9 C: ?
论辈分,崇侯虎是伯邑考的姨丈,他不希望自己的外甥死在朝歌。1 s1 Z% c/ t$ |. e& V8 }
, }, T1 d' w# C. _. B' s3 Z. y1 Y7 A
伯邑考对崇侯虎的叮嘱默默点头应下,并不怎么说话。他从没有到过朝歌,没有见过那位被称为“万王之王”“中央之王”的商国帝王,他只听说过他的种种传闻。
; G7 O3 @% D$ I6 N/ Q* r2 e; g% E) S: K$ ?$ s2 n0 u
在西方人的口中,这位商王比一般人高出一倍,魁梧的像一座大山,皮肤如同泛着金属光泽的青铜,其坚硬程度也堪比青铜,他生着一双精光暴亮的眼睛,能摄取人的灵魂,配上那青色的皮肤,赤色的须发,和硕大凶猛的头颅,便是上古战神蚩尤也没有这般威武。他力大无穷,强壮矫健,能徒手托住宫殿屋顶,格杀虎豹,单手捏碎人的头骨,使一把五丈长的青铜长矛,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杀人如麻,当他杀人的时候,瞳孔能够变成赤色,如同盛满鲜血一般,那种眼神便是鬼神见了都害怕。当他下了战场,有时也会笑一笑,但口中那锋利的獠牙会马上显露出来,闪着寒光,而当他发怒时,呼出的气息冰冷的如同冬日寒风,瞬间能将人体内的鲜血冻住,死后灵魂也不得自由,只能做他的奴隶,世世代代供他驱使。. ?/ P/ u! ^8 [4 S6 T7 d' H( Y
4 x% ^$ z. ]" S# g6 p# F' g6 e$ \
帝辛即商王位已经十五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成功的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让九州天下都感受到了他的神威和力量,他自称是天神的儿子,并且成功的使世人相信了这一点,除了姬昌,没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W  N& G$ ]4 f: P& w! H5 `* z

( Y+ {! v3 F% [; r4 V( x/ @伯邑考到达朝歌时心情很糟糕,为那位从未蒙面的大商神王,也为自己飘忽不定的命运,当他看到等在朝歌城外的那几个商国大臣贵族时,心情更是糟到了极点。$ z/ I/ H1 r. D( G' {) U* {
% ?1 c. g9 _7 Z
崇侯虎在前面为他一一引见,这些人都是伯邑考的长辈,托当年帝乙大王联姻政策的福,几乎每个人都是亲戚遍天下,伯邑考挨个上前见礼,他知道这些人都是同情自己的——当然也收了自己不少好处——也明白这些人对于营救父亲非常有用,但他的心情就是糟糕透顶,觉得这些人像是来给他送葬的。6 K0 X6 y9 }; ~/ a$ h
# n$ E; c  T3 z' C: `0 m1 y
进了朝歌城,伯邑考很快见到了帝辛大王,他谦卑的给这位素未蒙面的舅舅行礼下跪,献上最谄媚阿谀的赞美辞,小心翼翼的说话,行动,和呼吸。. f# Z& B& X6 |- I6 F- g9 Q

; U2 s  C# ~1 s+ O% P. m帝辛自然不像西方诸侯传言的那样凶猛可怕,当然跟和蔼可亲也是完全不相干。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男子,虽已年过四十,仍留有一些孩子气,这让伯邑考感觉非常难得,自从十五岁那年父亲被擒之后,伯邑考就再没有过孩子气。$ x0 L8 J# T6 ]5 P/ R

1 t$ P1 m+ M# o  v* O3 }帝辛很善言辞,说话也很风趣,如果不是父亲乃至整个周国的命运都握在他的手里,伯邑考几乎真的会以为高高在上的那个人就是跟自己很亲近的舅舅,这让他紧张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下,说话应答也更加顺畅了。& W- o( t# [' h3 [( L  S

7 y% f. Y6 ]3 D舅甥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并没有取得什么重要进展,帝辛只是跟伯邑考简单认识了一下,没有提会如何处置姬昌,也没有提如何处置伯邑考,只是将他晾在了一边,连续好多天不见。3 q/ x4 t( E) s7 m2 Z0 [

3 U+ C) j8 L; M# H) b5 u伯邑考稍稍有些心焦,小心翼翼的向帝辛上书,请求见父亲一面,却如石沉大海,毫无回应,伯邑考摸不清帝辛的心思,再不敢稍有行动,只是耐着性子等待。7 G: `; l$ Z' N$ }; D/ ]: H7 F3 r# b
( M+ s# ?7 j% {" H$ j# O/ g+ q
就这样等了一个月,有人来给伯邑考出主意。帝辛这几年最宠爱苏妲己,对这个女人言听计从,如果伯邑考能够走通她的门路,让她为周侯进言,那么姬昌归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X! q7 `6 x. `$ k- [# a9 ^

; _+ x* e. w. W$ `伯邑考深以为然,赶紧准备礼物,寻找每个可能跟苏妲己见面的机会,他相信,这个女子就是拯救周国的关键,若能得到她的同情,周国就得救了。
6 o& H; x+ }. Z# _/ t
6 d4 j4 ^5 w$ t; A% y: S. a% w$ S【第十章】 裂痕' N9 t  {- f5 I
要论年龄,苏妲己比伯邑考还小几岁,这个女人有草原女子特有的豪爽和热情,来到朝歌几年,雍容华贵的生活更让她褪尽青涩,魅力惊人,自她来到朝歌的那一天,便理所当然的成了这座城市的焦点。5 L% o0 y% f! p+ q

2 c9 y5 n% x$ d3 J- r  h1 e2 H- M苏妲己善良而有主见,温柔而又泼辣,其变幻无常如同朝霞,骄傲自恋又如同孔雀,作为战场上的俘虏,她被掠到了帝辛的床上,而作为爱情的胜利者,她能够轻而易举的支配这个统治着华夏大地的帝王。
2 @% j, ?% p  h$ E' e
2 R5 Z  s1 {0 q% [7 R2 D实际上,在商国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有一位商国贵族曾如此说:“那些蛮人支配他们的妻子,我们支配那些蛮人,而我们的妻子支配我们。”商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普遍较高,她们可以拥有封地,爵位,继承权及领兵作战的权力,晚商社会政治气象多变,各种势力起起落落,女人的地位却从未变过,那些商人女子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丈夫的附属品,再加上商朝历史上曾出现过妇好王后这样的牛人,商人的妻子甚至都有些无法无天了。9 c+ L) z, P8 K; D9 B
, s2 L& {; D8 E7 B9 Y& l  o+ K
帝辛在商人中超凡脱俗,在男女关系方面却不能免俗,他曾非常欣赏一个出身不好但极有才能的人,准备赋予他重任,但当他知道这个人经常打老婆时,立刻疏远了他,在帝辛看来,男人打老婆就是对最神圣的人行凶,一个好丈夫要比一个好的帝王更值得赞扬。
8 N+ A: q" m! j' r7 [3 K) t3 y% M3 a% f" T5 g* E# S- q- p; Q+ q
出于这种思想,帝辛对自己的女人一直都保持足够的敬意,对自己的原配妻子姜王后更是敬爱有加,而对待妲己这个魅惑众生的精灵神女,他简直是能称得上是溺爱了。
( `, [; T  j# A6 A! _" k3 l' i$ l
, S) [+ \2 ]  x如同后世受宠的杨贵妃常常会受别人的贿赂逢迎一样,苏妲己深受商王宠爱,来求她办事的人自然就很多。杨玉环是个见识不多的小女人,不懂多少大道理,她和她的家人在发达之时收受的贿赂数量惊人,也经常违背国家法度提拔私人,扰乱朝纲,后人将安史之乱的诱因安在杨氏一门的身上,倒也不全是胡说。苏妲己跟杨玉环不同,杨玉环是江南暖巢中的燕子,柔弱娇软,苏妲己却是高原漠北的白雕,凌厉刚强,自她入朝歌以来,求她做事的多不胜数,她却理都不理,也很少为自己的母国求什么好处。她从不要求帝辛为她做什么,只是要帝辛别约束她的行动,让她能活得自在些。
5 G" B" `- c0 n# `- S' U) j" o# C4 J7 n/ w7 I
帝辛是个很大度的人,起码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如妲己所愿,很少干涉她的行动——有什么好干涉的,难道这个小女人还能搅出什么风浪来不成?由她去吧!
2 w. L0 p. j5 j' @6 B, ^
& a) y) v0 X) u0 o' c于是妲己很难得的在远离家乡的朝歌城还能过的津津有味,每天都有新奇的事物在等着她去发现,等着她去品读。然后有一天,她很偶然的见到了伯邑考。  [$ a  z5 h: ?3 p. w
" B+ x" m  L5 k) W* a
伯邑考和苏妲己之间的公案,历来众说纷纭,那些相信苏妲己是千古妖后的人说这女人荒淫无耻,勾引伯邑考,被拒绝后又反咬一口,借帝辛之手将其剁成肉酱。同情她的人又说是伯邑考勾引的苏妲己,企图使妲己成为周国的内应,被帝辛发觉后一怒之下剁成肉酱。还有人说仅仅是因为帝辛狂性大发,不问缘由便将伯邑考剁成了肉酱。种种说法,林林总总,难辨真假,但不论在哪种说法中,伯邑考都被剁成了肉酱。
  V9 [; Y0 l  `; L% L4 t* V# [1 n/ Y8 q5 `) l
3 _4 ?- C% l: L0 b2 j8 P
伯邑考可能引诱过苏妲己,但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几乎为零,苏妲己也可能淫心发作,勾引过伯邑考,但这种可能性也非常小,同样为零。他们两人之间很可能什么也没有,若说有,那也只是小舅母与大外甥的关系。+ q4 {7 @0 _7 P8 x$ S2 F

. `: u. }, Y6 Z8 k# Q. Z( e- ?9 ]没人知道伯邑考是怎么搭上苏妲己这条线的,据说伯邑考是个大大的美男子,英武伟岸且多才多艺,极得女孩子喜欢,他靠着自己出众的面相引起苏妲己的主意也不是不可能,利用某种渠道献给了苏妲己什么精致有趣的礼物而讨得了苏妲己的欢心也说不定,总之,两人见面了。
4 S( ~8 v. A/ }) U6 I
5 i) E1 d  }1 C. t苏妲己自在惯了,很少关心朝中大事,更从不为任何人说好话,朝歌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她仿佛不是生活在大商王朝的心脏,而是仅仅生活在淇水之畔,黄河岸边,牧野东郊,太行脚下,天不拘地不管,随心所欲,任意而安。但她再不关心政治,对于姬昌这个名字却是耳熟能详,没办法,无论她走到哪儿,总能听到有人谈论这个人。3 |% L$ Q" p1 B3 j

2 r$ X) Q+ w4 ~. n这是个很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 g+ \/ q6 l: M- R" O
: Y4 h, X& \  F! _7 C* C这是苏妲己对姬昌的第一印象。来到朝歌这几年,苏妲己总算对大商王朝的强大有了一点概念:这是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超级大国!要知道,自己的母国有苏氏号称是北狄蛮族中数一数二的强势力量,族人的总数也不过五万,还不到朝歌城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自己的父亲当年冒冒失失的就跟商国为敌,现在想想,还真是让人心有余悸。但有苏氏跟商国接触时间不长,了解不多,犯下这种错误也属正常,这个周国跟商国相知相识已经超过千年,怎么还敢与商国为敌?姬昌这不是没有自知之明是什么?1 w# i; r, R0 W3 ]2 Q" `

- g) U8 F: s! r3 k这是个很会做人的人。
* ]( j) {! X( |. N1 Q+ ~
' t5 V4 ]% u  }9 g) \这是苏妲己对姬昌的第二印象。姬昌公开与商国为敌,攻打商国属国,站在商人的立场上,他的做法实在是大逆不道。在他全军覆没之后,为求活命,以诸侯之尊肉袒面缚,膝行至商王面前谢罪求饶,当真是尊严扫地,羞煞先人,简直是丢脸丢到了极处!但就是这么一个人,背叛商王,苟且偷生,在朝歌城内的口碑却很不错,许多人都为他说情,对他称颂不已,仿佛姬昌是商国的大忠臣。这让妲己十分困惑:姬昌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7 ?7 I, y1 F4 ~0 G+ E2 |+ O3 i. S' N0 O4 l4 Z
苏妲己不了解政治,自然不明白姬昌同商国的微妙关系,更不明白商国有那么多人帮姬昌说话的原因。帝辛抬高王权,贬低臣权的种种措施,已经引起了许多诸侯的反对。帝辛现在所做的,有些像千年之后汉武帝的做法,那就是想方设法削弱诸侯的力量,压缩诸侯的生存空间,分大诸侯为小诸侯,扩大商国直辖州邑面积,在王畿境内,由商王钦点的流官管理,这些流官也有勋爵,但无食邑,受商王委派,掌管地方上的行政权和军事力量,直接向商王负责,根据商王的意愿,征讨不臣,威慑诸侯,保持中央力量的绝对优势,一步步蚕食分化诸侯,直到将所有的土地都纳入王畿范围,到那时,天底下在没有独立于商国而存在的国家,九州子民只有一个主人。
% D1 `& U# `/ [" V% P1 s" k) @
6 v- N) t# _  G5 [8 _! i5 u现在,帝辛已经依靠战争获得了相当大的土地,在这些新的国土上,依照军功设立了许多小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君有一定的军事权,但没有行政权,他们每人都自领一军,按照商王的命令,在大将军(如飞廉恶来等人)的统领下统一作战,违抗军令者,杀无赦。诸侯国内的当地事物则由商王指派的中央官员管理,这些官员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官集团,其首脑领袖便是内廷大臣费仲尤浑二人,帝辛利用内廷官员,绕开外朝,直接向新辟的国土发号施令,其威权之重,远超历代君王。
' V2 s! N! I3 h4 l- m# e6 R& u0 O0 U5 K* z" F
帝辛施展出来的这些手段,简直是在掘诸侯贵族的根基,几乎所有人都起来反对,包括他一直十分亲信的崇侯虎,这让帝辛十分恼火,对崇侯虎也甚为不满。商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扩大化,给了姬昌浑水摸鱼的机会。
  W# y+ i  d4 `1 ^/ W6 C$ }" k
黎国是帝辛的重要臂膀,帝辛开发东南淮水流域,许多冲锋陷阵的贵族子弟都是黎国男儿,那些新建的诸侯国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黎国宗室所建。因此,帝辛改弦更张,削弱地方诸侯力量,黎国积极拥护,实力反而得到了加强,迅速跻身于大诸侯国的行列,这让其他诸侯十分眼红,乃至嫉恨,称黎国国君是在商王身边祸乱朝纲的小人佞臣。姬昌就是利用了各大诸侯和贵族的这种心理,先是以言辞陈述利害,稳住崇侯虎,接着便打起“清君侧”的旗号远征黎国。
2 t" e& C9 y: N( S2 ]& ^! h( Y; b( ~+ }
若是黎国陷落,则帝辛的改革大计必受重创,这也正是商国诸臣愿意看到的,因此,他们对姬昌的反叛行为不仅没有不满,反而十分支持,就等着看帝辛的笑话。帝辛之所以要御驾亲征,也是不放心这些人,怕商国勇士在前方拼命,王公贵族在后方捣乱,便寻了这么个由头,将这些人全都带上,一同亲征,正好借这个机会敲打敲打他们。结果,崇侯虎及时醒悟,在姬昌后方大杀大砍,断了姬昌的后路,帝辛又得了崇侯虎的密告,早有准备,早早布下军阵,以寡敌众,一战便将姬昌擒来,将这些大臣惊的目瞪口呆。# F: h, ]3 D- c! c% `8 d+ ~% \. n/ A
0 j. ^: T9 n6 Z: V, s
姬昌虽败,但他毕竟是反对商王革新政策的一面旗帜。当时反对帝辛革新的力量分为两股,一股在商国内部,朝歌城中,其领袖是比干箕子这些老牌贵族,一股在商国外部,九州四方,其领袖便是被人称为“西伯”的老牌诸侯姬昌。这一内一外互相配合着唱反调,给帝辛带来了许多麻烦,这次姬昌被擒,是保守派的重大挫折,因此他们千方百计的要保住姬昌,为姬昌进言。
十里青山 发表于 2011-12-18 22: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否为戏说,都是值得一看的。我以前历史学的很不好,与未能发现历史的趣味有关。中国的教育模式,只知道有关考试的知识点,但却往往远离知识的乐趣。百家讲坛等一些课程也好、节目也罢,好歹在推进智识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只是我们做的都还不够好。
! N- W+ T$ @  K! P* |我做的当然更为有限。3 J/ b7 Z1 y6 h% b( }% e$ u
我需要努力。整个中国都需要努力。
 楼主| 孙铎 发表于 2011-12-19 20: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孙铎 于 2011-12-19 20:09 编辑 ' |" x( g3 w3 K" B7 g/ q# p
十里青山 发表于 2011-12-18 22:30
9 O- |5 v% Z: C9 t1 Z6 F5 T* G2 `无论是否为戏说,都是值得一看的。我以前历史学的很不好,与未能发现历史的趣味有关。中国的教育模式,只知 ...

4 D2 z$ _/ W. {% U$ Z5 Z9 l& i4 m7 J7 t3 z5 h6 j1 h
我倒认为历史是最有趣的东西,因为对于一个现世的人来所,一切历史都是未知的新鲜事物,谁都没办法去穷尽的掌握,就像一个小孩子面对广袤的世界永远有探究未知的欲望。
( {, ~/ Y& i3 V- P5 S至于中国的历史教育,只能说党史不等于历史,历史不应该和政治、意识形态挂钩,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篡改历史,在茫茫史料中去伪存真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历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应被限定,一切功利化的方式都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些东西不能简单的用是否能转化成金钱来衡量。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5-17 12:51 , Processed in 0.0810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