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face=宋体 size=3>食堂的问题,由来已久了!令我吃惊的是,大家反应了这么久,可能有那么两三年了吧,居然如今还愈演愈烈了,折服,实在折服——折服我们的中国! </FONT>* v! g$ e) c3 `; l
< ><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D+ x7 i1 W* I8 O
< ><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O9 g( }9 f! h" B<P><FONT face=宋体 size=3>然而,我不是救世主,不是神仙也不是皇帝,连一点点小的职权都没有,以我一己之力为大家谋福利,实在是非我所能为。不过,还好,我还有那么一点良知,还可以那么评评理——若为臭皮匠,可也! </FONT>
% O' j, t) d' J2 n+ e% P4 S<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d: a [. ^, A7 a" U; d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c9 k) f$ Q: q7 \4 n<P><FONT face=宋体 size=3>其一,关于食堂的性质。 </FONT>
9 k8 N9 `' I) o' s) x" D2 i( c2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0 p1 [( L4 O9 n4 T) s<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 d" q2 D' ^5 Q/ i<P><FONT face=宋体 size=3>食堂是在校生日常生活的重心。一日三餐,日日如此。在我国尚不能給同学们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阶段,我们就只能在食堂就餐了。所以,食堂是为满足学生生活必需而设。这就决定了食堂不能以谋利为目的,应该是福利性质的。如果它是商业的,那么它首先违反了法律,是典型的不正当竞争,因为食堂的经营者(以前主要是学校)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而独占了规模可观的市场,却没有給其他任何人任何竞争机会。 </FONT>
- I% `, x: Q&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Y& D" d0 Q$ a* E<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6 i3 J1 ?! w/ h+ E+ K<P><FONT face=宋体 size=3>但是,情况有变。自国家决定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食堂作为后勤服务的一部分,走向了社会化的道路,其最终的表现是各高校的食堂都搞起了承包。不论是校内承包,还是校外承包,总之,它是独立或相对独立核算的新的主体。这样,就使食堂的经营者获得了使之商业化的机会。更直白些,是使其获得了“先富起来”的机会。(如果你还能够进一步理解何以“公家”经营会亏、会赔,而私人经营却可以富起来,那么你也会深刻理解食堂何以有如此现状。)那么,食堂的福利性质是不是已经改变了呢? </FONT>
* C$ _: a& q3 R% J. a<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V3 J/ K5 d+ B4 N; L9 q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1 \2 h) `4 c: C" G3 Y* E+ F+ Q4 O<P><FONT face=宋体 size=3>大家需要知道,所以搞承包,而不是变卖,那是因为“食堂”作为建筑的部分,属于国家财产,而国家财产是不得随意处置的,通常只能转让使用权。从这个意义上讲,食堂总是“学校的”。这就好办些了。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学校都不可能和食堂没有关系。学校可以转让食堂的经营权,但是,食堂的所有权、对食堂的管理权却还在学校的掌握中。长春某高校食堂致学生集体中毒,不论你承包給谁,学校也难辞其咎,其道理便在于此。那么,学校就不能就食堂的问题相互推诿,顾左右而言他。所以,食堂的经营权的转让,并不能改变食堂的福利性质。后勤的社会化,不等同于商业化;搞商业化的经营,也不等于商业经营本身——可以借鉴商业的模式,但没有改变原来的性质。 </FONT>' H- d* e, Y8 o/ C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Z6 B8 P. h3 ^- u \* D;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 d/ C/ X1 v6 z6 M) h
<P><FONT face=宋体 size=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食堂不能盈利为目的。那么,其价格必须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一般地讲,只能略高于成本而有微利。 </FONT>& E5 C% B$ }9 ~' ?5 k8 K T; Z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5 s: r! o) G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P; Q' ~2 q+ w" [3 c1 e<P><FONT face=宋体 size=3>其二,关于食堂的管理者。</FONT></P>: J! `3 u$ @4 g
<P><FONT face=宋体 size=3>如上所述,食堂“总是”学校的。无论是不是搞了社会化的改革,是不是进行商业化的经营,学校都必须管理食堂,经营权之外的其他权利,学校不能放弃,放弃,就会构成渎职。也是置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于不顾的不道德的行为。后勤集团现多已经独立核算;但多数是校内的独立,大体上还享受国家的财政拨款,只不过是由学校中转。也正是“中转”,恰恰表明了所谓的“后勤集团”并不是真正的企业集团,不是独立的法律人格者,而仍然只是学校的一个部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其权利和义务,仍然要由学校来承担。说到底,社会化只是管理方式的变化,而不是隶属关系、法律关系的变化。 </FONT>
$ \8 x9 Z. J/ B3 p! N<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 H; C' c2 C9 Y7 a& H<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S3 W6 t- U* {; z4 s; P' @<P><FONT face=宋体 size=3>那么,在社会化之前学校对食堂负有什么职责,在社会化以后,仍然要承担。 </FONT>
# H+ ^; P( S% H s& Q1 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4 x7 U: S( e+ J$ M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3 V6 ?7 g1 z( B: S) V8 T2 C2 |
<P><FONT face=宋体 size=3>其三,社会化改革的目的和实效。</FONT></P>
( ]3 P( t/ O3 q/ H<P><FONT face=宋体 size=3>看似离题?其实不然。认清这个问题,对于问题的最终解决有重要意义。</FONT></P>
7 r" A& X9 l6 Z<P><FONT face=宋体 size=3>改革的目标是求发展、求进步,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也是如此。作为社会化改革的典型,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年媒体曾经宣传过某高校学生住进了别墅的例子。这反映了社会化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利用社会上的闲置资源給在校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条件。但,如果是相反,社会化的结果使同学们的生存条件恶化,那么这种改革就是不成功的——要么退回原地,要么另辟蹊径。社会不允许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成全极少数人的致富。同理,如果食堂改革的结果是大家付出了更高的代价而生活质量反而下降,那么,这个改革就是不成功的,是必须被改变的。事实也是如此,从有关文件,尤其是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来看,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食堂工作,看成是可能影响高校稳定的一件大事。往小了说,我们的祖国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为吃饭问题担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的祖国,还谈什么未来?! </FONT>% q. B0 ]2 L4 [, [0 l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p3 e+ K7 P) E& ]# ~' S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9 A8 y% {4 h: r* m/ m# g
<P><FONT face=宋体 size=3>其四,问题的症结。 </FONT>
, R0 Z" T# k6 z* g. Q% e! E<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C Q2 ?- L H- l4 D: }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 @5 K9 I- P<P><FONT face=宋体 size=3>也许自私有化以来,人类社会的一切纷争,都缘于并最终体现为利益的争夺,而且,大多数的情况是在争夺物质利益。高校食堂的问题,概莫能外。这里面,利益的争夺方可以有三:学生(势力最弱方)、承包方(最渴求利益者)、学校(前二者的中间环节)。学生的要求最少,只是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对价;学校的要求其次,为收取承包费;而承包方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食堂这一个事物,承担了三方利益。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当然就要从另外两者的手中进行争夺。而这其中,学校是握有权力的一方,承包方根据合同必须支付承包费用,学校的利益是最稳定、也是难以动摇的。最后,就只能是承包方和学生之间进行争夺。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矛盾往往是在学生和食堂之间发生。但是,矛盾的对方,凭什么向你妥协?敌人,为什么要让步給你?如果经营者可以一秉善意的话,未尝不可以解决。但,无商不奸。不是学校的老师吗?不是我们曾经的校友吗?是的,也许这些都不错,但这种身份不代表他们不会成为奸商,正如是大学生不见得不违法犯罪一样。则,想找食堂的经营者解决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无异于天方夜谭。某经理以“周末有特价菜”为由打发了学生代表的责问,几乎是注定的结果。还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吗?“如果利润超过百分之一百,他们敢践踏一切法律!”何况尔乎?看来,我们不得不放弃这种方法了。事实说明了一切,不是么? </FONT>
) e( u. D, s/ r) V# q1 o2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e0 P2 x2 N+ ~; ^" a<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r j- J, k* c1 ~<P><FONT face=宋体 size=3>其五,寻求解决的途径。 </FONT>
! k: O* N4 s: w3 T1 h! _; D<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7 h2 X/ |# R6 O" A1 C4 X<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_1 m9 E S) p/ t6 V. ]" w<P><FONT face=宋体 size=3>那我们可以找谁?别忘了学校在其中的地位——允许转让国有财产的使用权并从中获得收益,不是让学校用来发财的,更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其应该承担的义务。食堂的一切问题,包括经营中的问题,只要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都有责任过问。如果学校不过问,那我们就可以问问学校:这种不过问,属于“三个代表”的哪一条?何况,从法律关系来讲,学生只与学校发生关系,而与食堂的承包者没有瓜葛。发包、承包的法律关系与学生无关。 </FONT>: B B3 q+ \, v8 g+ O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S$ U* [0 K( ?5 z& a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6 P) H! F* l0 Y
<P><FONT face=宋体 size=3>所以,学校对学生关于食堂的疑问、要求,必须给予合理的答复,而且,不能以已经发包为由推诿。 </FONT>
* d8 N9 J. r* b- N% ]!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D# r! U) J2 \' i. f [2 i$ _
<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 r2 n, }% ~6 m$ d- q! p<P><FONT face=宋体 size=3>到这里,我们可以有结论了。关于食堂的问题,就不要再说了。把你们的问题总结一下,让学校給你们答复就好了!</FON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