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梁慧星先生则主张以德国民法五编制为基础变化而成的七编制:第一编总则;第二编物权;第三编债权总则;第四编合同;第五编侵权行为;第六编亲属;第七编继承。人格权不设专编,维持物权概念和有体物概念,维持债权概念和债权总则,知识产权和国际私法不列入民法典中。其七编制不同于德民处主要有四:一是将各种之债(Einzelne Schuldverhältnisse)中的契约(Vertrag)和侵权行为(Unerlaubte Handlungen)独立出来,另设专编。二是将债法与物法的顺序颠倒。三是不称“债的关系法”(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径称债权(Forderung oder Recht des Gläubigers)。四是采民商合一,故有名合同之种类更丰富。?
历来关于民法典之外部系统有二式:一曰Institutiones式,又曰法学阶梯式,或曰罗马式。二曰Pandectae式,又名德意志式。罗马式者,取法于Gaius之法律教科书。优帝以之编纂其法典中之Institutione所袭用之编制法也。其内容共分三编,第一编人事(Persona),第二编物件(Res),第三编诉讼(Actio),法国民法典承受罗马法之编制,分为人(des personnes),物及所有权之各种变动(des biens et des différentes modifications de la propriété)及取得所有权之各种方法(des différentes manieres dont on acquiert la propriété)。罗马式之缺点有:(1)概为原则的规定,缺少可为他部分前提之总则。(2)同为财产法,而未区别性质全异之物权与债权。(3)置关于人格及能力之规定以及亲属关系之规定,于财产编。(4)继承只视为财产取得之一种方法。?
故德民债的一般法则(第241条--432条)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规定债的关系之内容(Inhal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债的关系之内容实为债务人之给付悬一标尺,乃债务人后续行为、不行为的准则。债务人应依债之本旨而为给付,使债权人得以满足,是谓债权之正态面效力;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则会使债的关系之内容发生法定的变更,其中可归责于债务人之原因导致债务不履行时最为重要,而债权人不行使债权而受领迟延时,也会妨碍债务人债务的消灭,对债务人利益之保护亦不容忽视,故从债权债务两面观察,而规定债权之负态面效力。紧接着,第二章规定契约之债(Schuldverhältnisse aus Verträgen),对契约之债的特殊效力、双务契约之债更为特殊的效力作出规定,在债的效力这一重大的局部构造出三个层次,无非要在债务不履行问题(这是债法最为核心的问题)上展现出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联性、完整性,虽以牺牲逻辑性和体系化为代价,也在所不惜。看似不合理,实寓有深意。第三章规定债之消灭(Erlöschen der Schuldverhältnisse)。人们发生债就是为了消灭债。拉德布鲁赫尝谓:“债权是法律世界中的动态因素,本身含有死亡的基因,债权目的一旦达到,债权即归于消灭”。
物权是目的,债权是手段;物权(主要指所有权)无期限,债权有期限;债权之消灭通常意味着作为手段之债的关系,其使命已完成,通过手段所欲达成之目的实现,故对于债的关系来说,事属正常。第四、五章,规定债权让与(Übertragung der Forderung)、债务承担(Schuld-
übernahme),乃债之两端在不同主体间发生位移,而不变其同一性。此乃债发生后,相对消灭的情形,同时构成债的关系绝对消灭之例外。前三章处理的主题皆可能在此处产生影响。单一主体间内容单纯之债从生到灭的规则确立之后,再于第六章规定多数债务人和多数债权人(Mehrheit von Schuldern und Gläubigern)。尤其是连带债务,乃多数债务人对债权人所生多数之债,唯目的相同耳,故决非主体之单复,实质上是债之关系的单复。包举前五章的主题于这些复数的债的关系中都可能发生,而此处多数债务人间的关系则是前述五章主题中所难以包括的。果然是善于思辩的民族之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