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514|回复: 0

无题之诗,天籁也——析《古诗十九首》

[复制链接]
can 发表于 2009-2-6 17: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古诗十九首》一直受到诗论家从崇高的评价,它往往和《诗经》相提并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由于弄不清作者和时代的缘故,故总题为“古诗”。钟嵘也说:“古诗眇邈,人士难详。”①而徐陵在《玉台新咏》中认为《西北有高楼》等八篇为枚乘所为,当然着都被考证家们否定了。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并综合现存的汉代诗歌来看,象《古诗十九首》这样成熟的五言诗,大致成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之间,出于中下层适意的知识分子之手。总之,它们非一时一地所作,朱乾在《乐府正义》中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然而实际上它已脱离母体,成为单独一个部分,它的每一篇都是咏叹人生地抒情之作,完全出于文人之手,且没有长篇,最长的不多余二十句,最短的不少于八句,这些都是它区别于一般古诗及乐府诗歌的特征,它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较之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文人,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内容是反应这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感情。笔者认为,这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东汉末年,特别是汉桓帝、汉灵帝时期,政治极端腐败,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政权,卖官鬻爵的现象非常严重,这就引起了广大朝官的不满,在正直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中形成了清议之风,却又因而激起了党锢之禁,打击了清议之人。选举征辟的政策,让知识分子抛妻别子、背井离乡,而此时正路被破坏,知识分子正常的进身之路被堵塞了,他们处在极端的苦闷、彷徨之中。《古诗十九首》正是那些背井离乡、游学、游宦和流亡的知识分子的苦闷痛苦的悲歌,反映的是他们漂泊他乡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个共通的主题。也许从个人来讲,这些优美的诗章无非是生活上的牢骚不平,但实际上,它却反映出了时代的哀愁与苦闷。这些游学、游宦或流浪漂泊的知识分子要背井离乡,抛妻别子,一次离别相思是一个重要内容,但《古诗十九首》的相思之作,大量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在宋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一当爱情、婚姻受到威胁,她们作为社会存在的唯一价值便有可能完全丧失。故爱情、婚姻悲剧之于女人尤为感人。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感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地。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务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意蕴丰富的意象和意境。②不仅如此,汉文人将臣对君的依附关系融入到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中,因而她们在抒写女性的不幸时,不仅有真诚的理解和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这也正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古诗十九首》中男女相思离别之辞大致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十篇,其中思妇之辞又占其中多数。如《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③这首诗是写一位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她要采花相赠,可所思在远,欲赠不能,但欲罢也情不自禁,所以忧伤满怀。有如《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君令人老”,“衣带日以缓”所表现出的相思之苦;《冉冉孤生枝》中的“君亮执高节,贱妾意何为”所体现出思妇的空子慰藉。而《凛凛岁月暮》更是写得哀婉动人。这些游子和思妇之辞,是那个社会里“外有旷夫,内有怨女”的现实反映,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表现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志的悲哀,也是《古诗十九首》的一个重要主题。诗歌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中,失去了进身之路,而且阶级性又使他们很容易就陷入颓唐悲哀,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他们于是苦闷、彷徨、愤慨。《今夜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明月皎月光》、《去者日以疏》就是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诗。“今夜良宴会,欢乐难见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④诗从富贵和贫贱着笔,富贵的快意是虚写,“贫贱”的“苦辛”是实写。表现出的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愤激心情。《去者日以疏》所描写的丘墓间阴森萧瑟的环境,在诗人已不仅是在遥望,而是置身其间,朱筠说:“茫茫宇宙,来去二字括之;攘攘人群,亲疏二字括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今之来者,得与未去者相亲;后之来者,又与今之来者相亲;昔之去者,已与未去者相疏,今之去者,又与将去者相疏;日复一日,真如逝波。”⑤这种人生的感慨,多么沉痛深刻。社会得黑暗和腐朽,使广大知识分子失去了正常得士进之路,他们伤时失志,进而引起了他们对人生无常得感慨。《青青陵上柏》、《回车架言迈》、《驱车上东门》和《生年不满百》就是这样得主题。在这些诗中,他们常感叹“人生天地门,忽如远行客”“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正是怀着人生无常、人生如寄得消极心理,他们追求人生得享乐得颓唐得生活观也有强烈得表现“斗酒相娱乐,聊后不为薄”。诗歌中对上层阶级得揭露,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担忧是积极的,但因仕途失意而表现出来的人生如寄的情绪又是消极的。《古诗十九首》中不少诗就是这两种情绪的交织。
    《古诗十九首》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这几乎是古今学者所公认的事实。钟嵘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⑥刘勰则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⑦现代文学史家也多称赞它是“代表汉代五言抒情诗艺术的最高峰”⑧,它的最基本的艺术特色也就是长于抒情。这与后世的先写景后抒情、说理和写景的割裂的手法有天壤之别,它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如《明月皎夜光》就是秋夜即景之作,以秋夜凄凉景象来衬托诗人忧郁深沉的惆怅心情。文章借秋景抒发了失意的人生、悲怆的心情。而《迢迢牵牛星》的抒情艺术更长于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造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文人们也喜欢选择某些生活细节来抒写内心感情,使抒情诗待叙事成份。马茂元评《西北有高楼》时说:“诗从高楼写起,劈空而来;以高飞作结,破空而出;‘劈空而来’是黑暗中生活感受,‘破空而去’是黑暗钟的生活理想,从而使理想与现实达到高度统一。”⑨《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自然浑成,毫无斧凿雕琢的痕迹。谢榛说它“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⑩它把民间的口语与铺张排比、典雅堂皇的语言重新结合起来,把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艺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从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这三百年间,中国诗歌是由民间文学发展到文人创作的黄金时代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些诗歌的作者们都是较高的文学教养,杰出的诗歌创作的艺术天才,是和一些“质木无文”的诗歌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们正是曹植、王粲的先驱者。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成果,已预示着建安时代的即将到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事汉乐府的特色,二者向来是不可分割的,但《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这种分流的明朗化。这种“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抒情段诗,就直接成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侠才”的建安诗风的前奏。班固的《咏史诗》是文人创作五言的开端,而《古诗十九首》成为“五言之冠冕”,为建安文学成为五言黄金时代架起了桥梁。它总结了汉乐府的光辉成就,替建安文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成为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参考文献】
  1.《诗品注》钟嵘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92页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册上编第397页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册上编第395页5.《古诗十九首说》朱筠著6.《诗品注》钟嵘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7.《文心雕龙注释月诗》刘勰著周振串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8.《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2页9.《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著陕西人民出版社第67页10.《四冥诗话》谢榛著【写作年份】2002【学科类别】未分类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11-21 21:03 , Processed in 0.0748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