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686|回复: 0

传统规模经济制约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误区分析

[复制链接]
liaozhang2 发表于 2009-2-7 17: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规模经济的理论回顾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作为基本生产单位,被假定处于市场、技术、成本的一定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函数和成本分析是作为衡量企业投入产出功能的基本工具。通过研究表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呈递减规律,当生产规模达到某一点或某一区间时,单位成本会降至最低,此时,收益随规模递增达到最高值,这种现象称为规模经济。在这一区间内,企业长期成本曲线会达到最低点。当生产规模继续上升时,则会出现成本随规模扩大而增加的现象,效益不再提高,反而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规模不经济,由此推导出规模经济理论。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大规模生产通常具有优越性。在一定限度内,工厂的规模越大,其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越低,因为较大的工厂可以达到较高程度的分工和专业化,可以采用高效率的大型设备。所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生产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其趋势是大企业战胜小企业。国民经济中大企业的比率越来越大。
    规模经济的概念为大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成为经济中的主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二十世纪漫长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里,规模经济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唯一手段,也成为政府用来制定产业政策,品评企业效益的基本依据。而规模经济理论也成为长期以来人们否定中小企业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规模经济下的银企共生关系
   
    规模经济意义下,追求生产规模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唯一选择,大企业在进行规模生产的同时,其自身积累远远不能满足于企业扩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除进行生产与再生产所进行的投入外,大企业用于进行产业规模扩张所需的资本金主要来自于有组织的银行体系的信用贷款。
    间接融资即信贷是银行的主要传统业务,如何实现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是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基本标准。通过向可能实现产业垄断,形成超大市场规模的企业发放贷款,以实现银行货币资本经营的规模扩张。同时,从数量上减少对客户的服务,有利于经营总成本的降低和规模收益的实现。
    在共同追求规模收益,实现无限扩张的过程中,银行与大企业逐渐形成利益上的伙伴关系,即银行通过支持企业的扩张实现规模信贷和安全收益,企业在银行的支持下迅速实现业内扩张甚至垄断。相互依存,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成为银企关系的主要特点,其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高度占有以最终实现巨额收益。(见下图)
   
   
   
   
   
   
   
   
    规模生产
   
    市场占有
   
    贷款
   
   
   
   
    共同追求规模扩张的银行与大企业共生关系示意
   
   
    在规模经济下,大企业常年拥有来自于有组织的银行体系提供的负债,通过常年负债就可实现资金剩余量的长期平衡。而银行业在实行长期放贷的情况下,实有资本远低于借入资本,却能实现资本经营的长期平衡,其原因也多半来自于银行贷款的规模经营。大企业在有组织的银行体系的支持下,通过扩张资本规模实现了对所在产业部门的相对集中,而集中经营优势又使其从银行进一步获取资金扩充了资本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大企业获得了来自三方面的资本收益,一是生产规模所实现的产品收入;二是来源于银行信贷的负债产生的可以用来作为投入的名义资本;三是部门经营相对集中甚至实现一定程度或期间的垄断而产生的高额利润。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正是银行实现信贷经营规模收益的主要来源。
    假设某企业在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后,从长期合作的银行取得了授信额度,在年度授信额度范围内,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都可予以借贷。如贷款期假定为一年,一年中贷款可因贷款量的多寡和期限长短分为若干次,在每笔贷款数额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存在还款周转的平均次数。那么,企业用于维持名义资本长期均衡的最低资金量为全年银行贷款和还款周转平均次数倒数的乘积。这种方式在理论上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和银行信贷经营要求的,在共同维护名义资本长期均衡的基础上,银行与大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共生关系。
   
    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了银行和大企业的规模共生关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放弃对自由经济的放任态度,主张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理论被付诸于解决就业、消除通货膨胀的实践中,而且获得了较好的收效。如兴起于“二战”以后的发展经济学派早期比较重视国家计划和大规模动员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张通过政府政策和计划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另外,出于外部性等市场机制的缺陷问题,重视国家计划和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为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而构成这种政府行为传导机制主要部分的就是银行与大企业的规模共生关系。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除制定政策和计划外,主要是运用政府采购等财政手段和通过制定政策对具有集中优势的大企业进行扶持,如对大企业进行财政拨款、税收优惠和制定产业重点支持政策和信贷倾斜政策。
    政府关于大企业的信贷倾斜政策和财政贴息政策有力地加强了银行与大企业的规模共生关系,使这种关系长期以国家的名义固定下来。在政府的协调干预下,银行即使不愿与大企业共同经营规模信贷,也必须保证大量的信贷资金长期稳定地流入大企业。这一阶段,“巨型公司已成为确立生活方式准则和公民生活模式的机构。它引导、形成、指挥和决定我们社会的发展前景”“它已成为一种权力的中心,国家是其唯一的竞争者。大公司实际享有‘私人政府’的地位与政府分享主权①”。在这种环境中,“不代表经济发展方向,不具产业优势地位”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严重不足,有的因为缺少启动资金难以启动有利于技术发展或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有的因为缺少后期投入难以将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在一定意义上讲,政府对大工业大企业的倾斜政策毁灭了中小企业。
    为实现经济的合理高速有效的发展,政府往往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以确定需要重点扶植适合经济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部门产业,信贷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辅助政策也要求银行在对贷款进行计划管理时,就贷款规模、贷款投向、贷款保证等根据产业政策进行调整。这样,信贷政策实际上是产业政策的复制,其制定和执行始终反映产业政策的要求。
    反之,产业政策通过信贷政策和信贷计划的执行和实施继续起作用,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实施,支持了大企业进行规模扩张的资金需要,加强了银行与大企业的共生关系。
   
    四、规模经济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环境的主要特征
   
    在银行追求规模收益的前提下,加上政府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共同作用,作为产业支柱的大企业成为银行的主要客户和服务对象。投向大企业的银行贷款,其数量在银行贷款资金总量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信贷垄断。据估计,大约占企业总数不到10%的大企业占用了80%以上的银行贷款,少数企业对多数信贷资源的占有,构成了规模经济下银行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信贷垄断,造成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长期不平等,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几乎占有企业数量90%的小企业只能获得不到20%的信贷资金,供血的严重不足直接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由于缺乏资金,中小企业只能进行一般的产品经营,而且只有为大企业进行加工协作创造才有生存的机会。除了“提供部分工作岗位”外,中小企业被认为是“经济起飞的负担和消极因素,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消灭和衰亡”。
    国家计划和产业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经济长期有效的重要手段,在发展中国家程度更深,因为在这些国家里,大企业的规模要远远小于发达国家同等地位企业的规模,出于国际竞争的需要,这些国家更善于通过政策和计划“塑造”企业的规模。在这种状态下,银行信贷活动不是充分地体现市场机制的作用或是体现作为资本资源的市场配置,而是更加地体现为一种政策性活动,一种类似通过行政管理方法表现的政府行为。这种政策性活动是以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为基本依据的,是以扶持作为部门产业经济支柱的大企业实现的。政策的稳定性直接导致了信贷客户和信贷流向的长期稳定。以计划性代替营利性,以产业发展全局代替金融企业本身的逐利要求使得银行在进行信贷活动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在风险上降低了对营利的追求,同时在资金的流动性方面,也难以实现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对社会资金流通所应当产生的效应。
    由于间接融资被少数的大企业集中使用,在资金借给大于企业需求的情况下,借贷人更加注重维护借入资金供应的长期有效实现。因此,大企业在经营中更加注重产品项目、经营的长期独立和稳妥运作,在经营中主动避免新技术开发可能带来的风险,降低企业经营中创新要求。追求平稳扩张,注重安全循环,成为作为借贷企业经营上的特点。
   
    五、规模经济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评价
   
    规模经济意义下的银行信贷制度和信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各国维护产业经济中大企业对于部门产业结构和相应产品供求市场关系的稳定,也维护了银行自身的利益,保障了银行资本金的安全运营,但是,
    ----银企规模共生关系导致了信贷垄断,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固守传统产业方法,缺乏承担风险和创新意识,客观上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进步出现质的变化。由于间接融资被少数的大企业集中使用,在资金供给大于企业需求的情况下,借贷人更加注重维护借贷资金供给的长期有效实现。安全运作,墨守成规,逃避风险,一味追求市场的惰性垄断成为大企业经营的真正目的。
    ----长期掩盖了经营规模的适度问题。大企业长期高度负债经营的情况下,贷款成本成为收益核算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会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呈递增趋势,当贷款成本足够成为影响评价企业经济收益的重要成份时,企业不得不采取“借新还旧,以贷养贷”的措施度过企业经营困难期甚至作为长期经营手段的一种选择,企业就会人为改变经营中的财务成本,不能如实反应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现象就会发生,导致企业经济行为中丧失适度的分析和衡量。
    ----为大企业构筑的信贷制度难以适用于中小企业。在以大企业作为主要借贷对象的情况下,银行往往会以大企业的客观情况确立信贷机制和信贷方法,如贷款担保制度中的信用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的抵押率规定,以及银行进行贷款审查的渠道和方式、方法、步骤、要求等。以大企业为假定对象实现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各种客户的不同要求做出不同的贷款行为是传统银行信贷制度的一大缺陷,也是规模经济下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占有资源不同,组织机构不同,信用制度不同,导致于中小企业难以适应银行信贷制度关于借款人的各种规定,也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
    一味地维护经济发展中量的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是不利于创新的。中小企业长期在这种间接融资体制下,难于获取补给和充实,只能充当大企业的打工仔,其本质的创新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整个经济也难以形成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竞争的环境,并由规模走向垄断。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外大街16号中国人寿大厦805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
    邮政编码:100020
    电话:85253399或13311013017
    邮件:hnew9009@163.com
    【写作年份】2002【学科类别】未分类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11-21 20:55 , Processed in 0.0926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