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讲座少有,而课程总有,又一次缺席了想听的专业课程,来到了这个讲座,题目是《在诗歌危机的阴影下——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是的,我一直偏爱有加的诗歌话题。 " y2 O' [" F! }- R* V6 o& x
但我自己离诗歌也真的很久了。而且,这是一次由外文学院请重庆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李永毅搞的讲座,我对西方诗歌文学尤其陌生。所以,我是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去看专业人士的争鸣。以下观点若有错漏,不贻笑大方可也! ' F4 w; E5 x% z! X
! s1 d! b: O# v* k1 m7 V7 _5 s5 G: Z7 {" {关于讲座中的具体内容,因为文后附带了现场录音,就不细表了。但在听讲座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自己曾有的疑惑,还是要记录一下。 , z$ v5 ]2 ~7 `" h. p
' F- Q6 U# }5 K7 ?! I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诗歌到底有没有可比性?讲座中不止一次比较了中国诗歌,主要是古典诗歌与西方诗歌之间的差别。比如西方诗歌更理性、更贴近社会的变化、更紧随科技的发展等等,而中国古典诗歌则抽象到相当的高度,意象重复、缺乏新意、缺乏对时代的跟进,自然也就丧失了活力——这种对比是可取的么?比如举例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燕子形象。古诗中固然有好多燕子的形象和意象,但“泥融飞燕子”之句,也有燕子,词汇固然相同,其中的意味却相去甚远。前者着意于沧桑,后者着意于春色。 - p. Y1 ]( z- V4 [& T
' |6 f- e5 h( }" u+ ?
西方诗歌与中国诗歌都经历过形式、题材等各方面的变化,但除了新诗外,中国诗歌都是独立自我发展的结果。变化的原因,与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的关系,但中西之间无可置疑的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注定了中西方诗歌必然会有审美风格、格律规则等各方面的差别。诗歌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所以,基于这一认识,凡是向西方学习来写作中国的新诗的主张,我认为是必然会失败的。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新诗层出不穷。徐志摩、汪国真等人固然曾经风靡一时。但都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其原因,我不认为是李永毅教授提及的中国诗落后于时代(和西方诗歌比较,比如所谓“机器时代诗歌”)所致,而是中国的新诗,美则美矣,但却脱离了中国大众普遍的审美情趣。现在复去读中国的新诗,与现在复去读唐诗宋词,试问,你喜欢哪个?我喜欢后者。 1 Z w! U. f$ |
5 T1 i2 m! T3 F$ [' e/ m“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这首两句话的新诗的确经典。但它传达的不是王国维所谓意境,而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的一种渴望。我也读了一些现代诗,始终都不怎么喜欢。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总体上往往过于直白,少有古典诗歌中那种使人渐入化境的感染力。 今天也正是海子(点击打开百度百科)的祭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最著名的诗句之一。这也的确经典。但是放入整个诗歌中去,其对个性的张扬远多于对意境的塑造。是故,很多新诗都可以感染人,但惟独不能感染更多的人。
6 n/ S R( P* [0 q' S7 k0 p' t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诗歌的优秀与否,应通过其生命力来检验。和古典诗歌相比,中国的新诗虽有“心怀天下”之作,但整体上,仍属于诗作者的个体吟咏。中国经新文化运动后,对古典文学的传承,裂痕渐深。故以为古典为生涩。而事实上,白居易的诗作就是当时的白话文。我们现在只接受这一百多年来有着强烈西文色彩的白话文的教育,就能快速地崛起本土伟大诗人么?讲座之后有个老师问及这个问题,李永毅教授的回答是“估计还要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孕育”。姑且不论当下时代的剧烈变化可能对诗歌、诗人队伍带来的冲击,单单这文字一项,中国人要走的路怕是仍然很长。
0 a/ z: Q! i) |. U, V s2 F
' v! v% c7 g1 Z. ]讲座的题目中包含了诗歌的时代变化。我不懂文学史,尤其不了解西方诗歌的历史。但无论哪个诗人,无论古今中外,谈及诗歌的流派或者所谓的“文学革命”、“诗歌革命”,是否有其恰当的标准?讲座中提及的华兹华斯的“机器诗歌”也算是开启了新的诗歌时代?
/ S5 P3 u8 @& b* N& x4 @# [5 V1 W / n+ `+ _, h+ O- L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类诗句,无论是不是白话,其实都是一样的。所有的诗歌都是文字,文字的表达,文字的组合。诗只不过是文字的一种表达而已,是人表达自己情感或思想的一种方式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诗的好坏,不在文字,而在文字中的蕴含。如果蕴含的是“小我”,诗歌必然是“小众”的;如果蕴含的是“自我”,诗歌必然是“个体”的;如果蕴含的是“大我”甚至“忘我”,诗歌才可能是“大众”的。所以,若不问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诗歌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其中的蕴含。
( b$ K4 a2 G, Z9 T1 a " O8 _4 V& u H! e3 n) `0 x
但蕴含不是、至少不必是抽象的思维。现代主义诗歌看似紧跟了时代和科技的步伐,自然科学的成果皆可入诗,但仍然偏重于直白的说教,而非意象的吸引和转化。这种对自然科学的利用,与“掉书袋”般的引经据典,看似相同,实则旨趣殊异。量子、黑洞这样从词汇仍然在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只会将人们拉入自己的未知领域,产生对自然的好奇或敬畏,用则用矣,但仅仅是用,无法给量子和黑洞赋予更多的意义。而“掉书袋”则往往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赋予典故新的生命力。如果用现在词汇表达,我觉得这其中需要考验的是诗人的阅读力、理解力、消化力、再抽象力和表达力。很多人缺少这些东西,无病呻吟就可能成为某些诗作中的常态。 : i1 l _( \% z ^3 o# a1 o+ i. }
$ T+ n! d" D% r1 ~讨论的再多,对诗歌、对文学研究的再多,也无法推动诗的进步。诗的复兴,靠的不是研究,而是创造。
; }* z0 R1 q( B0 s- |+ ? 我也写诗,写了好多年。我的诗文重温还在进行当中。我深知自己的差距。但我也不会因此而轻易附随某些诗歌的“潮流”。 " v% \* }7 S/ f: i# T; J
7 N6 @% }" b" a
而且,从门外汉的角度看世界,你会有一种全新而且轻松的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感受。很多在搞中外文学研究的人,有几个能够在认清文学的变迁之后,有所建树,留下除了所谓学术论文之外的,真正可以让人铭记的文字来?这一如前几天听到的某历史学者对法学界的嘲笑:他们搞的东西我也知道…… 7 M4 @6 d7 m3 ^$ [# V7 ~
) Z2 \6 Y2 Q( c2 z) n+ S& q
我们总在学,总在研究。惟独,我们没有创造。 # e, |9 J! K' t3 q# t, {( ]9 D
0 I& Z4 a. q- A+ t x7 `$ ]
也许正应了讲座中提及的:这是一个“愚乐”时代! ( r- W0 `) l& V
' j% A2 Z. I6 w$ l: ], f文件名:李永毅-在诗歌危机的阴影下——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mp3 文件大小:128.41 MB 下载地址:http://1000eb.com/84w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