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佛,人们都会知道在乐山。好像是在中小学的地理课上第一次知道它的大名。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古往今来,多少人寄希望于大佛,希望它可以镇住三江,遗福后人,于是就有多少代人在一座山上花了多少的力气,倒也真的造福一方。 上次拜佛,是将近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此番再来,未及乘江船远瞻,但却弥补了当年没能近睹大佛风采的遗憾。时隔十五载,大佛之行终于圆满。 只是,下了长途客车后,那所谓的专到景区的公交,偏偏把我们拉到了大佛身后的“东方佛都”。辅一下车,便有一堆的人兜售景区门票——当年可没有这个所在!据说里面有卧佛,有坐佛,有各式各样地模仿大足石刻、云冈石窟的佛像。只可惜,模仿终究是模仿,这里要真的成为景点,怕也要在一百年之后。 只好原路返回,直奔大佛。一行还特意请了景区的导游,一路同行讲解至凌云寺。凌云寺建于大佛所在山峰峰顶,论海拔其实不高。但既已高于佛首,谓之凌云自无不妥。寺庙虽不算广阔,但的确别有一番气度。大雄宝殿之后,藏经阁那里似乎在维修和新建,略有些煞风景。但沿山路走来,一侧悬崖大江,一侧摩崖石刻,古迹甚多,实为乐事。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关于苏东坡的题字。苏轼乃四川眉山人,眉山现为县级市,辖于乐山治下,大体位于乐山与成都的中间点。眉山至今尚有三苏祠。则在大佛这里,多提及东坡,也属自然。印象中苏东坡应该也与佛颇有渊源。对了,看到照片的朋友可能会困惑,凌云寺之凌字,该怎么写? 大佛镇三江——哪三江?青衣江、大渡河和岷江。因为处于三江汇流处,所以凌云寺之凌字,在匾额上,不是两点水,而是三点水。非错字,乃故意为之。但事实上,大佛的脚下,其实只有大渡河和岷江。青衣江在稍远处,已经先行汇入了大渡河。只是今天的人们多已不再追究了。 导游讲解了一路。但印象最深的有四点:一是白虎不要拍照,不吉利;二是乐山大佛曾经三次合目,而每次都有天灾或人祸,还有一次现佛光,这些在网上都可以很轻易的搜索到图证;三是乐山大佛位于后发现的天然睡佛的心口处,不远处的乌尤寺所在山峰为佛首,可谓佛中有佛,甚是神奇;四是乐山大佛凿刻的其实不是释迦牟尼,而是弥勒。 虽然大佛的相貌那发髻都与释迦牟尼十分接近,但据说大佛开凿伊始,弥勒的形象刚刚传入中国,来自印度,是“原版”。而大肚子弥勒佛的形象,据说是根据后来的布袋和尚的形象而改变的。 如此一来,乐山岂不是较早的弥勒道场?千山也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奇观,却是典型的弥勒佛。如果我没有记错,曾经看到的宣传材料里曾提及在千山大佛以前中国惟独没有弥勒道场。 中国人最常供奉的菩萨有四,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另外有八大菩萨的说法,其中包括弥勒。 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古代印度四大种姓之首),后追随释迦牟尼,被释迦牟尼指定为继承人。后人因此称其为未来佛。故弥勒与观音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在中国同属供奉最广的菩萨。但此次四川之行,印象中似乎有寺庙将弥勒与释迦牟尼同时供奉于大雄宝殿的(寺庙一般不允许照相,尤其是直接拍摄佛像,被认为是对佛的不敬,故无法清晰地考证)。则,弥勒可为菩萨,可为佛,都是不错的。所以,称“乐山大佛”,并非谬误。弥勒可意译为“慈氏”。则有缘人可以再去重读成都日记的第八篇,王联章先生正是香港慈氏研究的代表人物。 最著名的弥勒道场,国内可能首推奉化雪窦寺(点击进入其官方网站),但与乐山大佛一样,都为人工,而非天然。如此一来,千山弥勒大佛纯粹出自天然,不着一丝人力,实属难得。千山大佛高70米,乐山大佛高71米;乐山大佛曾经合目,千山大佛开光时亦天有异象……如果仔细去想一想,也许其中还会有更多的奇妙之处。 走下凌云栈道,在佛脚下徘徊逗留,继而穿越山洞,拾级而上,回顾来路,开凿大佛人力之艰,不难想见。在整座山上硬生生地开出这佛这路,不知要耗去多少人力财力。但好在,直到今天,乐山百姓也在享受着大佛的福祉。在去峨眉山的路上,司机师傅便说,每天在峨眉山和大佛之间往返的游客多达数万人,他的收入便与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息息相关。整个乐山市,都以二者为傲,相当多的乐山人,也因二者而富而福。 顺带说一句,用导游的话说,我此番与大佛的合影,即将成为绝版。因为明后年吧,今人将效法古人,在大佛前面盖楼,以避免大佛的过快风化。届时再来乐山,怕只能看到大佛的头部,大佛的全身将尽在楼中了。阿弥陀佛! |